我們與唐鳳的差別,不是IQ,而是華人教育最缺乏的──《刻意練習》讀書心得

刻意練習讀書心得

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?這類問題實在太常在 pttdcard 看到相關討論。閱讀完《刻意練習》才能理解,為什麼唐鳳會被當成天才,而我們卻很平庸,甚至還困在了解自己的階段?與你分享《刻意練習》讀後心得

這篇文章跟你分享:

延伸閱讀:

IQ 180 就是天才嗎?

「IQ 180」已經變成唐鳳專屬的標籤了,只要有她的新聞,一定有 IQ 180、天才相關的字眼,看著唐鳳以聰明絕頂的腦袋佔領各大新聞版面,只能無限自歎不如。

等等,誰說 IQ 180 就是天才?

智力測驗測什麼?

回憶國小時,學校會進行智力測驗考試,發下來的題本沒有文字、只有看似任意變化的圖形,看學生能不能在複雜的圖形中觀察出邏輯。測驗後不久,如果有同學轉班了,你就知道自己只有普通的智力。

智力測驗就像一套給大腦標示等級的考試,沒有被轉到資優班的我們,多少有些自卑感;事實上,智力測驗只能測出數理、語言和空間認知,智商高低只能確認他在這些方面的認知能力比較好,不代表這個人不聰明,《讓天賦自由》一書也有相同的理論。

智力的範圍,連學界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,除了數理、語言和空間,尚有音樂、肢體、人際、自省、觀察..等等,隨著科技進步,新的能力不斷被開發出來,沒人敢肯定大腦的極限在哪,如何定義什麼是智力?

因此,唐鳳 IQ 180,只代表她在兒童時期,對數理的認知非常好,不代表她是天才。IQ 180,也不代表孩子未來一定會大鳴大放。

你現在一定這麼想:「等等,唐鳳明明就是天才啊!她可是在5天內開發出了口罩系統欸!不然你來開發看看啊!」。不過你有沒有想過,到底什麼是「天才」?

天才,天生就是人才?

我們總認為會被譽為天才的人,肯定跟唐鳳一樣,天生就對某個領域特別擅長,經過訓練後,順利成為頂尖者。不過,恐怕戴資穎和蕭敬騰,都不會同意這種說法。

戴資穎運動視界的採訪提到:「打出的球看似天生球感,但每一次擊球背後,都是上萬次相同的練習累積而成。」蕭敬騰也說:「有沒有天份是別人說,努不努力是自己做。

因為不約而同地被專家們否定天份說法,《刻意練習》作者 Anders Ericsson 仔細研究頂尖者們的大腦,發現他們的大腦負責專長的部分,腦神經特別發達。

這下 Ericsson 就好奇了,到底是專家大腦天生就在該領域就發達,還是後天練習而成?於是他計劃了一個實驗:研究倫敦計程車司機的大腦。

天才是「練習」出來的!

倫敦的計程車牌照是全世界最難考的:考試要求要在沒有任何工具或地圖的協助,出從設施A到設施B的最短路逕。

困難之處在於,除了要記憶3萬個設施,包含醫院、教堂、電影院、警察局…的位置,還要記憶2萬5千條、整個倫敦毫無邏輯的道路網絡,才能想出一條A到B點最近的道路。要成為倫敦計程車司機,平均要準備四年才能通過。

這些計程車司機,難道天生就是記憶天才嗎?Ericsson 的實驗,找來有意成為司機的人們,掃描所有人的大腦。這些還沒開始準備考試的大腦,負責記憶和空間認知的區域,看起來沒有顯著差異。

然而,考試結束後,再把同一批人抓來重新掃描一次大腦,有了驚人的發現:

  • 認真準備、通過考試的司機,負責記憶和空間認知的區域變得十分發達
  • 有準備、沒有通過考試的司機,負責記憶和空間認知的區域,變得比較發達,但不如通過考試的司機
  • 沒有準備的人,大腦跟第一次掃描,沒有太多變化

可見,「倫敦地圖記憶天才」是練習出來,而非天生!Ericsson 大膽推斷:大腦跟肌肉一樣,有練就能長肌肉。但是我們無法控制大腦,也看不見大腦,該如何給大腦重訓?答案就在書名裡:《刻意練習》。

倫敦的計程車司機執照,是全世界最難考的

如何練習成天才?

Ericsson 訪談幾百位各種領域的頂尖者,發現他們成為專家之前,除了有高度密集且長時間的專注練習,不同頂尖者之間的練習還有一種類似的邏輯:

1. 有明確的目標,或領域內有明顯的標竿

如果你立志成為投籃機頂尖玩家,就有個很明確的目標:灌爆投籃機的最高分999。如果成績是不可量化的,例如圍棋或網球,那麼目標就是立志成為世界第一。

2. 目標拆分成多個階段目標

如何才能在投籃機投到999分?把目標拆分成以下幾個階段:

  • 兩手都能投籃 → 左右手都要能夠單手投球
  • 提升進球率 → 左右手進球率都要達到8成
  • 加快抓球的速度 → 抓球時間不能超過0.5秒
  • 加快投籃速度 → 抓球到投球的時間不能超過1秒
  • ….還有更多

3. 即時的回饋機制

籃球機的回饋非常即時且明確:有進和沒進,如果正在練習左手投球,我們很快就能學到剛剛的投球角度和力道無法進球,大腦會刪除這個身體記憶,嘗試新的投球方式。

而圍棋、網球、鋼琴這類領域,不像投籃機有即時的回饋,就需要教練或老師在旁給予回饋、指導。

4. 高度密集且長時間的專注練習

以上三個「刻意」元素都具備後,接下來就是長時間的專注練習,也就是一萬小時理論強調的階段。(請注意,一萬小時並不是正確的理論!)

【為什麼一萬小時理論不正確?】
Malcolm Gladwell 在書本《異數》中,提出「一萬小時定律」:要成為一個頂尖者,要花費中萬小時練習而成。然而,《刻意練習》打臉指出一萬小時定律的兩個錯誤:
1. 成為頂尖者的確需要非常長時間的練習,但並非「一萬小時」這樣的絕對數字,取決於個人努力程度、領域困難度,有時候經濟能力也會影響練習時間長度
2. 並非單純「練習」一萬小時即可,必須要有意識地練習,也就是「刻意練習」,才能持續鍛鍊大腦。否則,在市區開一萬小時的車,也不會變成開車高手的!

專注練習枯燥又無聊,大部分沒有成為專家的人,都在這個階段放棄。我們以為頂尖者除了有天份,還有有強大的意志力才能忍受枯燥練習,不過 Ericsson 發現:意志力並不是讓頂尖者堅持的原因

成為頂尖專家,需要大量專注且枯燥的練習

唐鳳為何能成為天才?

我不知道唐鳳的程式能力是否經過刻意練習而成,也不曾看唐鳳分享過自學上的困難,但光看維基百科與新聞報導,就完美呼應 Ericsson 認為能夠堅持刻意練習的動機:「相信自己做得到的信念」和「成就感的覺察」。

唐鳳在親子天下的報導中,解釋為什麼她熱衷於辛苦的公益性質程式設計專案:

『我想要做的事,通常都是無法完成的,反過來說,只要是能夠完成的事,我大概一開始就不會想去做了。』

面對充滿坑洞的專案,唐鳳不但不害怕,還專挑困難的專案挑戰,因為她100%相信自己可以克服。此外她還提到,解決這些困難的過程中,得到到巨大的快樂與成就感:

『正因為這些坑是做不完的,一直有改進的空間,對我來說,它等於是個無止境的遊戲,從中得到的快樂也用不完。』

唐鳳能有「我做得到」的信念和成就感的覺察,很大一部份要歸功於原生家庭

  1. 媽媽常常抱著小唐鳳閱讀,唐鳳在學習中獲得安全感與愛,促進了唐鳳的求知慾
  2. 數理的興趣被父母肯定,加深唐鳳挑戰的動機
  3. 在學校表現太優異被同學欺負,父母不但沒有責難唐鳳不善交際,反而幫助她尋找更適合的教育方法
  4. 支持唐鳳休學的決定,在一般家庭,能接受孩子只有國中學歷的父母有多少個?

唐鳳幸運的是,她的數理興趣與智力測驗指標相符,興趣更容易被其他人接受(被當成天才),如果孩子喜歡演戲、講笑話、唱歌,他們能跟唐鳳一樣被鼓勵進而加深動機,甚至擁有相同的教育機會嗎?

華人家庭最缺乏的就是支持孩子的興趣,只希望孩子在學科上力求表現、符合社會的標準,其他的興趣通常不當作一回事:父母對你努力照顧小動物的熱情各種潑冷水,「照顧那個有什麼用?」,得不到父母讚賞,孩子還會想繼續堅持嗎?

「相信自己做得到」、「對成就感的覺察」這兩項讓人堅持刻意練習的動機,就是我們與唐鳳的距離。這兩項要素很可能在我們小的時候,就被原生家庭抹滅,以至於在長大的過程,都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,更別說成為頂尖者。

不過,現在你看到了這篇文章,你跟唐鳳的距離開始變近了。

我們與唐鳳的距離──越來越短

原生家庭沒有給我們的,從現在開始,可以自己給自己。

你已經認刻意練習的方法,以及如何保持動機了,試著感受自己在生活、工作或休閒當中,做什麼事情能帶給你成就感?甚至進入「心流」狀態?(延伸閱讀:五個步驟,幫你找到人生目標

當你發現每次整理資料、寫文案、和同事溝通困難議題,或是洗碗、整理東西、與朋友分享電影心得,都感到心靈富足、充滿成就感,想要讓自己更進步,那很可能就是你的興趣所在;

接著,用刻意練習法訓練大腦,如果這件事真的是你的興趣,一定不會輕易放棄,如果放棄了,那可能不是你的興趣。就這樣不斷執行「探索-刻意練習-放棄-探索…」循環,直到把刻意練習做到跟唐鳳一樣,被當成天才的程度。

人人都能是唐鳳,只是我們從來不知道。

《刻意練習:原創者全面解析,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》

刻意練習
去博客來看看

這篇文章有幫到你嗎?有的話,請幫我點五個讚。幫助你是我寫文章的動力:

留言

沒有留言,發表第一則留言...

    發佈留言

   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