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害怕失敗」的完美主義,只會讓你更加不完美

害怕失敗怎麼辦?

許多工作迷惘的讀者來信,都提到他們有一件想做的挑戰或嘗試,但有很多擔心和害怕:

「覺得對行銷很有興趣,但是又怕真的轉去做行銷,卻發現不那麼喜歡、表現不好怎麼辦?」

「我知道應該要把握30歲前去國外闖蕩,但如果回來之後,找不到跟原本一樣待遇工作怎麼辦?」

「想念不同領域的研究所,但如果對工作沒有幫助、不能加薪升職怎麼辦?」

老實說,我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,因為不去試,怎麼會知道結果?在我看來,這些都是逃避的藉口而已。

這麼說有點負面,但是我也曾經因為害怕失敗而逃避挑戰,所以我能很確定地告訴你:這就是藉口。這要從被資遣之後,一次跨國面試說起…

本文與你分享:

懸崖勒馬的跨國面試

2019 年被資遣之後,我急於找回職場自信,在人力銀行瘋狂亂投履歷。不過,我只投大公司、外國企業或知名新創,目的只有一個:證明自己能力沒那麼差,前老闆的決定是錯誤的。

沒想到,一家英國遊戲公司,竟然願意給我電話面試的機會,這對在職場喪失信心的我,可不是一個鹹魚翻身的好機會嗎?如果能去英國工作,等於在用行動告訴前老闆:開除我是你的損失!

和英國 HR 來回幾次通信、約好電話面試時間後,我每天伸長脖子期待這次面試,等著給前老闆復仇的熊熊烈火在心中不斷燃燒。

到了電話面試當天,資料準備好、耳機準備好了,心臟砰砰跳,盯著手機,焦慮地轉著筆,等待約定時間到來。但是,當 HR 打來時,我只是像個木頭,盯著手機不停震動,沒有接起電話。對方打了幾通之後,又寄了詢問的 Mail,我也沒有回覆。

當時的我,在手機震動的30秒中,腦中的跑馬燈轉過一百個恐嚇自己的念頭:

「根據過去在荷蘭和韓國短住的經驗,自己和英文母語人士溝通有待加強,萬一等下面試出糗怎麼辦?」

「對方是英國人,我對英式英文不夠熟悉,聽不懂問題怎麼辦?總不能一直 pardon pardon 吧?」

「如果真的面試上了,我要搬去英國嗎?我真的想和老公、家人分開嗎?不適應英國的生活怎麼辦?」

「這家公司在 Glassdoor 的評價不是很好,萬一真的是間爛公司怎麼辦?」

最後,我發給對方無聲卡,剪斷了出國工作的一線機會,給前老闆復仇的烈火,也因為各式各樣的害怕,萎縮成一根小火柴,10秒就燒完了。

如果只看這件事的表面,會覺得我太膽小、不夠勇敢,但是最近我在書上讀到,害怕失敗更深層的原因,是一種「完美主義」,會導致拖延和拒絕挑戰

為什麼會有「完美主義」的產生?這要從固定型心態與成長型心態說起。

攀岩的女性

完美主義的源頭:固定型心態 v.s. 成長型心態

固定型心態和成長型心態,是美國史丹佛教授、暢銷書《心態致勝》作者:卡蘿・杜維克(Carol Dweck)提出。她指出,這兩種心態最大的不同,在於一個人是否相信能力可以靠後天培養

固定型心態的人認為,人的能力是天生註定、不可改變的,他們很在意別人的評價、不願接受沒把握的挑戰,萬一挑戰失敗,等於證明自己的能力不足;他們也不願意努力,因為努力代表自己能力不足,才需要努力。面對挑戰和未知,他們會選擇逃避,來維護形象和脆弱的自尊。

擁有成長型心態的人則認為,人的能力可以透過後天努力改進,他們會把挑戰當作成長機會,並且以努力為榮,即使最後無法取得他們想要的成果,也會從中尋找可以學習的經驗。

求學過程中,大家都有做分組報告的經驗吧!華人學生最討厭的工作,就是上台報告,因為大家都怕報告不好,有點丟臉。

但是,固定型心態的人會在一開始分配工作時,就搶下上台以外的工作,而成長型心態的人不會這麼做,如果不幸被分配到上台報告的工作,就會把這次報告當作一次挑戰和練習。

「完美主義」是一種固定型心態的表現:深怕做得不夠好、不完美、得不到理想結果,等於承認自己能力不足,於是採取逃避、拖延來避免可能的失敗,以維護「脆弱的高自尊」。

就像盯著手機震動卻沒接面試電話的我,找了一百種理由逃避這次面試,只因為我害怕面試表現不好、沒有得到工作機會。

潛意識操控著你的人生,而你稱之為命運。

卡爾・榮格分析心理學之父

為什麼會產生兩種不同的心態?來自於你過去的經驗。

杜維克教授曾經做過一個實驗:她找來一群學生,分成兩組,請他們做一組簡單的智力測驗。完成之後,對 A 組的學生說:「哇!你做對了八題,你真聰明!」對B組說:「哇!你做對了八題,你一定很努力!」

接著,研究人員請學生繼續挑戰更難的測驗,被誇讚聰明的 A 組大多不願意接受,被誇讚努力的 B 組則欣然接受更難的題目。

孩子幼年時,如果父母常稱讚你「你真聰明!」「你很能幹!」「你好會跑步,以後當運動員!」這類帶有你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暗示,孩子就容易養成固定型心態。

如果因為「聰明」「能力好」,在學校或團體中獲得特權,例如資優班學生可以不寫普通班功課、體育班學生不用參加全校朝會,這類學生長大後,面對社會的挑戰,更容易養成「慣性逃避」的習慣,成為小時了了,大真的不佳的「高潛能低成就」者。

當孩子逐漸成年,人生經驗會繼續強化,或是扭轉你的心態。努力讀書卻沒考到理想的學校、努力準備面試卻連續求職失敗,都會加強心中「我就是能力不足」的信念;反之,如果你在人生重要時刻,得到「努力有所回報」的經驗,就有機會反轉你的心態類型。

我們的感性是一頭力量巨大的大象,理性是坐在大象背上的小小騎象人,當過去的感性經驗告訴我們:「努力是沒有用的」,無論騎象人再怎麼用力控制大象,大象依然會按照經驗,往逃避的方向前進。

想要克服僵固型心態帶來的完美主義,並不是用力克服,而是為大象創造新的經驗,讓感性大象學習:努力是有用的!

克服完美主義的「最小阻力之路」

如何用較低風險的方式,為大象創造新的經驗?並不是你想轉做行銷,就立刻辭職去找一份行銷工作,在你還是一張毫無相關經驗的白紙時,不僅求職失敗機率超大,失敗經驗還會強化你的固定型心態。

這幾年受到廣泛討論的軟體開發流程:敏捷開發(Algie ),正好可以沿用其精神,為大腦創造新的經驗。

敏捷開發不同於傳統「一次定生死」的瀑布開發流程,敏捷法把開發變成一套永不停止的流程:

瀑布式開發與敏捷式開發的不同

在敏捷開發中,會以一個「最小可行性產品」開始:當團隊有個概念,先用最粗暴、最簡單、最醜、最陽春、最快的方式做一個1.0版本出來,丟到市場上測試、收集數據後,再根據收集到的數據,優化產品功能、介面,然後再把優化後的1.1版,丟到市場上收集數據,如此不斷重複。

同樣的,當你有一個被完美主義阻擋住的想法,不妨利用敏捷開發法,讓自己小步前進、收集經驗,不斷優化想法。

如果想轉職做行銷,先試試轉職的「最小可行性產品」:找已經在做行銷的人聊聊、找行銷相關的兼職,甚至把身段放更低,免費幫草創的新創團隊、朋友開的店做行銷,或是隨時可以開始的:行銷自己。

利用最小可行性產品,到新跑道試跑看看,跑起來感覺如何?這裡的風景是你想要的嗎?有發現更想要的跑道嗎?收集這些經驗之後,調整轉換跑道計劃,然後發佈新版本、做新的嘗試、收集新經驗,小步小步跑向你的轉職目標。

我認識一位學長 C,他一直以為開一間熱鬧的美式餐廳是他的夢想,工作幾年、存到錢之後,在完全沒有餐飲工作經驗的情況下,直接離職、砸錢、全部梭哈下去,開了一間運動美式餐廳。

一年後,他灰頭土臉地把店頂出去了。他發現:自己喜歡的是在熱鬧的氣氛中,和客人交流的感覺,而不是在廚房熱到中暑、每天和拖把抹布奮鬥,以及每隔幾天就要捏著小命,評估食材叫貨量和計算成本。

他告訴我,如果當初有先累積一些餐廳的工作,或找開餐廳的人聊聊,就不需要走這麼多冤枉路了。

把敏捷開發用在被完美主義絆住的挑戰上,是從一點一點的嘗試中,累積「無關失敗」的經驗,又能從經驗的累積,逐漸調整計畫,慢慢往目標靠近。

同時,也告訴腦中的大象:努力是有用的!比起花力氣去克服完美主義,透過敏捷開發的精神,為大腦創造一條扭轉固定型心態的最小阻力之路。

你需要開始才能很完美

我便是利用敏捷開發的精神,開啟了寫作之路:先在免費部落格寫點東西,測試自己能不能寫、喜不喜歡寫、寫什麼主題?測試一段時間後,發現自己喜歡寫,也能寫,逐漸抓到寫作主題後,開始每週固定更新。從2019到現在,也累積了將近兩千位訂閱者。

現在回頭看一開始的文章,寫得爛透了!但是,如果我在寫作念頭剛萌芽時,就因為怕寫不好、怕丟臉、怕不是中文系、怕沒受過寫作專業訓練,而拒絕嘗試,就會連這些爛作品都沒有了,更何況是今天的人生研究所呢?

如果你的完美主義,嚴重到連最小可行性產品都害怕,怎麼辦?硬做下去就對了,結果很爛也好,只做了一點點也好,因為:

你不需要很完美才能開始,你需要開始才會很完美。


這篇文章有幫到你嗎?有的話,請幫我點五個讚。幫助你是我寫文章的動力:

留言

沒有留言,發表第一則留言...

    發佈留言

   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