或許,你比想像的還要成功

你渴望成功嗎?

我敢大膽的說,每個人都渴望成功,包含我自己,但大部分的人都做不到,或說,覺得自己做不到。

或許,你早就比你想像的還要成功了,因為成功從來就不只有一種樣子。

真正讓人驕傲的,往往不是想像中「成功人士」的樣貌,而是找到你能發光發熱那個位子。

聰富士這位相撲,就是非典型,在屬於自己的位子上發光發熱的成功人士。


最近我偶然讀到日本相撲界的介紹。這項已經延續三百年的傳統運動,規則多到令人驚奇。

日本相撲界的階級分明,打進前段的力士稱為「關取」,有點像韓國偶像界的「正式出道」。成為關取,才算真正的職業相撲選手,有薪水、有房間,有人伺候;

尚未成為關取的力士,則過著練習生般的地獄生活:睡通鋪、打雜煮飯、服侍關取,還要自己擠時間訓練,咬牙等著下一次翻身機會。

能不能成為關取,不問年紀,只看你有多強。每一場比賽都是激烈的零和賽局,贏了,就有人被你擠下去;輸了,就要回去煮飯洗衣。

所以你會看到 30 幾歲、打得不好的低階力士,對著 20 歲的關取鞠躬哈腰提包包。

大部分沒能成為關取的力士,30 歲左右便會轉職。離開,是多數人的選擇;留下,則意味著繼續忍受長年不被看見的辛苦與孤單。

不過,相撲界有個「反向傳奇人士」:聰富士。他已經快 50 歲歲,仍住在共同宿舍,為關取跑腿打雜。

聰富士表演弓取式

他從未晉級關取,20 多年來成績普通,加上他有先天劣勢,體型偏小,在以重量和力量決勝的相撲賽場,幾乎注定無法翻身。

但他有個特別之處:上半身異常結實靈活,因為他多年來負責比賽結束時的重要儀式:「弓取式」。

弓取式是代表淨化場地、感謝力士的傳統儀式,表演者要像憲兵操槍一樣,又快又準確地揮舞兩公尺長的長弓。你要知道,相撲的身形龐大,靈巧對他們來說是一大挑戰。

而且相撲界有個不祥的傳說:表演弓取式的力士,永遠當不上關取。相撲是很迷信的,相撲忌食豬、牛、羊,因為四隻腳的動物,象徵相撲四肢落地,輸掉比賽。

但聰富士沒有放棄,反而在這個看似邊緣的位置上,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。

進場觀賽的相撲迷,為了觀賞聰富士的弓取式,會在座位留到最後一刻,而不像一般的比賽結束,屁股拍拍就走人。

相撲不是主流運動,更何況非比賽本體的弓取式,但是在日本,有在關注相撲運動的人,不可能不知道聰富士,他表演弓取式的影片,在 YouTube 上高達 65 萬觀看

綜觀長達 30 年的相撲生涯,聰富士從未達成「成功」的標準,但聰富士今年 1 月引退前的最後一場表演,獲得觀眾滿堂喝采。總共執行了 648 次弓取式,這也是歷代相撲力士中最多的紀錄。

別被標籤綁架

我們常被貼上各種角色標籤,認為必須達成標籤的標準才算成功:工程師就應該年收百萬,行銷就該晉升總監,創業者必須成功當老闆,相撲就應該升上關取。

這限制了我們對成功的想像,忘記成功不只一種樣貌。站在聚光燈下的人十分耀眼,但在背後默默支持、做出無法量化貢獻的人,一樣很成功。

就像聰富士,即便他從未成為關取,我們依然認定他是一名成功的相撲力士,他讓人願意留下來欣賞比賽後的儀式,把擁有三百年的傳統傳承下去,這本身就是一種成就。

我們確實需要標籤和名片,但功能僅限於快速認識對方、辨別他人和自身的不同,不代表標籤從此定義了我們的成功。標籤之外,還有無限多種成功的位置。

那麼,該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?

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?

我認為最重要的第一步,是好好的認識自己。

如果聰富士只專注於成為關取,可能永遠感到挫折,但他接受了自己「體型小、力量不足」的客觀限制後,反而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獨特舞台,將缺點轉化成了難以取代的特色。

許多人無法在工作或人生中感到踏實,就是因為眼睛盯著「別人有、自己卻沒有的東西」。

但真正找到自己位置的人,都懂得往內看:看自己擅長什麼、喜歡什麼、願意為什麼持續投入。

當你專注於自己擁有的資源與特質,就會在那些特質交疊之處,找到一個屬於你的定位,甚至是你能引以為傲的位置。

幾年前我曾經設計工作觀察表,到現在還是覺得這個工具,非常適合用來覺察自己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,擅長什麼、喜歡什麼、願意完全投入的東西是什麼。

很多時候,這些都不是「標籤內」的東西。我是行銷出身,但我喜歡的其實是調配文字,數據整理,而不是創意發想。

當你不再糾結於主流的成功,而是專注於你的內在價值時,便能夠找到掌握屬於自己的獨特舞台。
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

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。有些人活在聚光燈下,有些人在邊邊角角,但是無論在哪裡,人們都穩穩地做著不可或缺的事。

你不必活成誰的樣子。找到屬於你的位子就能發光,即使那個位子跟你想像的不太一樣。

或許,你早就在那個位子上了,只是你還沒發現自己正散發亮眼的光芒,照亮許許多多的人。

我們不該問「你有多成功?」而是該問「你是哪一種成功?」。


這篇文章有幫到你嗎?有的話,請幫我點五個讚。幫助你是我寫文章的動力:

Comments

No comments yet. Why don’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?

    發佈留言

   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