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明應該要洗衣服,卻攤在床上不想起身;明明該出門運動,但只想無腦放空看 YouTube.. 什麼事都不想做,只想躺著,毫無生活動力⋯該怎麼辦?
幾個禮拜前,我經歷了一場大倦怠:完全提不起勁寫文章、閱讀、工作,就算逼自己坐在電腦前,寫得東西又差強人意,心情又更差了!
什麼都不想做怎麼辦?你該做的,不是克服倦怠感,而是放自己一個假,分心做別的事,倦怠就會恢復的!跟你分享我對付沒動力的四個步驟:
倦怠是什麼?
「倦怠」在心理學有一個專有名詞:委靡。
心理學家科瑞・凱斯(Corey Keye)提出 Languishing 來描述「停滯、空虛、無所事事」的倦怠感。Languishing 在中文裡還沒有一個完全一致、正式的翻譯,目前初步的說法是「委靡」或「萎靡」。
我的感覺是,委靡是一種「不上不下」的倦怠感,心情就像一灘死水,深綠色、濃濁、發臭。無力、沒有能量、恐懼、無話可說、不夠好、害怕自己不夠好⋯⋯
委靡不是心理疾病,介於健康和生病之間的灰色地帶,不會像憂鬱症常常感到絕望,但委靡狀態的人,積極不起來,對生活不再懷抱期待,甚至找不到人活著的意義。
委靡的相反是 Flourishing,通常中文翻譯成「心盛」或「繁盛」,是非常健康、正向、積極的心理狀態。
我有個朋友馬克,是我見過最接近心盛狀態的人。馬克是全職部落客,對每次的業配邀約,都抱著非常感恩和幸運的態度,如果邀約比較少,他也能正向的說:宇宙要我放假休息,然後就出國玩了。
正向心理學家認為,當我們在一件事發揮優勢,且收穫成果時,更容易感到快樂,於是更有動力、有利於繼續展現優勢,如此交織發展下去,更容易達到心裡繁盛的狀態。
- 延伸閱讀:委靡不是病,卻能蠶食你的希望
倦怠的成因是什麼?
倦怠的成因很複雜,簡單來說,長期處於「低頻壓力」是倦怠的成因。
這些壓力不是親人出車禍、失業、失戀這種衝擊事件,而是籠罩在心頭,揮不散也吹不開的烏雲。這種壓力常常來自「我應該」、「我想要」和「我其實」的落差。
自我差距理論(Self-discrepancy theory)是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・希金斯(Edward T. Higgins)提出的概念。
這個理論認為,每個人都有三種自我:
- 應該我(Ought Self):我應該要成為怎樣的人?要做到哪些事?
- 理想我(Ideal Self):我想要成為怎樣的人,有什麼成就?
- 現實我(Actual Self):我其實是個這樣的人、有這樣的信念
自我類型 | 英文名稱 | 定義 | 例子 |
---|---|---|---|
應該我 | Ought Self | 我應該要成為怎樣的人?要做到哪些事? | 我應該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家庭成員,提供經濟支持並照顧家人。 |
理想我 | Ideal Self | 我想要成為怎樣的人,有什麼成就? | 我希望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,擁有自己的公司並實現財務自由。 |
現實我 | Actual Self | 我其實是個這樣的人、有這樣的信念 | 我目前是一名上班族,對於創業有興趣,但尚未付諸實踐。 |
我認為「應該我」是最可怕的。應該我通常被社會規範、角色責任和他人期待驅動,我們幾乎沒有意識地就被這些框架限制,把應該我和理想我混為一談。
常常聽到別人說:我想要年收三百萬,才能成為人生勝利組。仔細想想人生勝利組是誰規定的?又由誰來決定什麼是勝利?成為人生勝利組,是你內心真正所想嗎?還是這個社會認為人生勝利組好棒棒?
當「我其實」和「我應該」、「我想要」有落差時,會引發憂鬱、失望、匱乏、內疚、焦慮等等負面情緒反應,長期處在這些負面情緒中,容易使人進入倦怠的狀態。
每五人就有一人「心好累」
如果把心理狀態劃分為:心盛 - 委靡 - 心理疾病,台灣人的分布狀況是如何?
根據台灣學者陳柏霖、余民寧的調查顯示,處於心盛者約佔 43.7%,而心理疾病狀態者約佔 11.3%,位居中間的委靡狀態者,約有22.8%。
也就是說,在台灣大約每五個人之中,就有一個人處與委靡狀態。
倦怠期有哪些特徵?
如果心理壓力長期累積、沒有適度排解,就會產生沒來由的倦怠感,常見於高自我要求或完美主義者。我自己在倦怠期間,有這五個特徵:
- 抗拒應該要做的事
- 懷疑自己,對自己的工作成果沒有信心,甚至想要放棄
- 工作效率、品質雙雙下降,容易分心
- 很需要被娛樂
- 很想做平常被禁止的事,例如吃垃圾食物、亂花錢等等
因為很想逃避現實,但完美主義的自己又想逼自己克服倦怠,身心不協調的結果就是壓力更大,心裡更不舒服。這時候該怎麼辦?
倦怠不該被克服,而是與它和平共處。
什麼都不想做?四個方法找回動力
1. 讓自己放個假
定一個假期,或許一週、兩週,放下給自己訂的一堆規則,讓心情放個長假吧!例如:
- 平常我規定自己九點一定要起床,假日也一樣,但是放假的這幾天,偶爾會讓自己睡到中午
- 因為有在健身,平常我很忌口,甜食、炸物都是拒絕往來戶,但是放假期間,想吃什麼就吃
- 平常每天固定前往健身房,這段期間只要覺得有點累、不想去,就大膽休息
總之,平常被視為禁忌、規則的事,在假期中通通都忘記!
2. 盡情耍廢
放假期間,不要打開你的行事曆,除了必要的事(不得不做的工作、家事、朋友聚會..),不要給自己排任何行程。
這次倦怠期,我連續休息了五天,這五天完全不寫文章、不工作,只有每天看一下流量表現,然後就大膽追劇、看小說。我一口氣把哈利波特小說全部 7 本重看一次,超爽的!
而且平常不愛逛街的我,在假期間,特地去逛百貨公司,買喜歡的衣服、添購家用品,大刷特刷了好幾千塊,心情超好,回家還刷了觀望很久的鞋子,我也回一趟台北約朋友喝酒、吃宵夜、大聊八卦,補充社交能量。
總之,讓自己的時間完全自由,想幹嘛就幹嘛。
3. 喝一碗心靈雞湯
假期快結束時,讀一本勵志書吧!
我在假期倒數第二天,偶然讀到《自律就是自由》,作者是美軍海豹部隊的退役軍官喬可‧威林克(Jocko Willink)。
雖然文字不多,但是書內的排版、設計和圖片,讓你幾乎可以聽到一個參與過伊拉克戰爭、威風凜凜的軍官,用中氣十足的渾厚嗓音,用吼的(罵的?)告訴你紀律的重要性。
平常我很避免看這類勵志書,但在倦怠期間,心靈雞湯還是很有用的,是幫你重拾動力的營養補給品。
4. 做計畫
放假的最後一天晚上,想想你在放假期間盡情揮霍的熱量和時間,打開行事曆或子彈筆記,開始做計畫。把平日的工作放回他們該去的位子:每週運動三次、每週讀一本書、參與一次讀書會..。
做計畫就是在給自己承諾,這些承諾讓大腦知道,OK 我放完假,身心靈都完全放鬆了,接下來會回到日常軌道,我將會充滿動力的完成這些任務。
做完計畫,相信你已經重新找回動力,因為我也是這樣:做完計畫的隔天,我又開始回到正常模式:認真工作、飲食控制、健身。
- 延伸閱讀:子彈筆記是什麼?如何用子彈筆記管理生活?
總結
沒動力的時候,試試看急救法四招吧!
- 讓規則放個假
- 盡情耍廢
- 喝一碗心靈雞湯
- 做計畫
動力是逼不出來、倦怠是克服不了的,應該要讓身心脫離平日的軌道,做些不一樣的事,心情放鬆後,動力自己會回來。
這篇文章有幫到你嗎?有的話,請幫我點五個讚。幫助你是我寫文章的動力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