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常在 PTT、dcard 看到出社會幾年的朋友發問:28、30 歲了,還是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工作。過去的我也曾面臨一樣的問題,甚至做測驗、算塔羅,還是得不到結果。眼看就要 35 歲,還能對工作迷惘嗎?
經過幾年的摸索,現在我很清楚自己適合什麼、想要什麼樣的人生,當我再回頭思考「適合的工作」時,我認為有必要用更全面的思維,來看待這件事。
這篇文章將告訴你,為什麼這麼多人會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工作?如何從「內」「外」兩個面向,來找到自己適合的工作?
為什麼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工作?
也許你有過幾段工作經驗,最後都不歡而散,換了好幾次工作,始終都像個漂泊的浦公英,找不到適合的落腳處,即使每天檢查人力銀行的新職缺都看過兩三遍了,還是沒有想投的工作。為什麼會這樣?
作為探討人生與職涯的網站,非常多讀者寫信告訴我,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工作。跟他們深聊之後,我發現這類人有這四個通病:
1. 沒有明確人生目標
學生時代,沒人要你思考未來想成為怎樣的人,只要你要跟大家一樣,唸書、考試、工作、結婚⋯,要你在社會寫好的劇本中,滿腔熱血、用力往前衝刺。當你累了,跑不動了,卻發現自己卡在泥濘中,而且不知道要衝去哪裡⋯⋯
如果你的工作無法對齊人生目標,就只是把問題搬到另一張辦公桌而已。
《獲利團隊》作者,布魯斯赫茲 Bruce Hazen
2. 把工作當成生命的全部
生命中有很多角色:學生、戀人、丈夫妻子、朋友,而「工作」只是其中一個角色而已,但我們的社會總是讚頌工作上的成功,讓人以為人生只有在「工作」上有所成就,才能叫成功。
3. 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
我們的教育制度和社會風氣,不鼓勵探索自我,也不重視哲學思考,只是掛個胡蘿蔔在你面前,如果你不聽話,棍子馬上打在你的屁股上。於是,我們沒有能力觀察自己,也不敢嘗試新事物,導致不知道什麼東西能帶給我們快樂、成就和滿足,只能用金錢麻痺自己。
沒有釣過魚,怎麼知道自己喜不喜歡釣魚?
4. 太在意別人眼光
因為想被認同、被社會接納,讓我們變得膽小——不敢跟別人走不一樣的路、不敢做「看起來」比較低等的工作、工作不適合也不敢離職,長期故步自封下來,少了很多接觸不同工作的機會。
現在,你知道為什麼我們會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工作了,你可能想知道:那要如何找到適合的工作?我們得先知己,再知彼:先向內了解自己,再向外評估工作是否適合自己。
知己:向「內」認識自己
想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樣的工作,請先從「認識自己」出發,你可以做這三件事:
1. 了解你的性格
香港作詞人林夕說:「了解自己是最難的!」的確,我們通常只會在遇到重大抉擇與困難時,才有機會認識自己,但是重大事件並不常有,我們也不希望重大事件常常發生。
我們可以透過心理測驗的外力協助,客觀分析你的個性與天賦。我透過這三個心理測驗,確認自己是內向、重視細節和系統化的人,對我幫助很多,你也可以試試看。
2. 觀察你的喜好
觀察自己,就像為自己的個性畫素描,觀察哪些事讓自己感到開心、成就,哪些事讓我們討厭、生氣,就能逐漸描繪出自己的性格樣貌。不過,性格看不到也摸不到,要怎麼觀察?
答案是用寫的。就像飲食控制,一旦開始記錄熱量,就會開始注意吃了什麼、吃了多少。當你開始紀錄生活,就會開始收集素材:
- 當一項工作開始時,你會先從哪一件事開始做?
- 有什麼事情會讓自己忘記時間、忘記上廁所?
- 空閒時,在沒人督促的狀況下,我會主動去做什麼事?
- 身邊有沒有景仰的人?他都做些什麼事?
- …
我會在結束一天工作時,透過子彈筆記反思整天的行程,觀察哪些事會啟動我的快樂、遇到哪些印象深刻的人,你也可以在日常工作中,透過工作觀察表,觀察自己對每一項工作的喜好程度、你筋疲力盡的程度,來找到自己的人生密碼。
你可以利用我設計的工作觀察表,把快樂、喜歡、討厭都用數字量化,幫助你客觀地觀察自己。
3. 設定你的人生目標
設定人生目標,和適合的工作有什麼關係?
《找到你的為什麼》作者 Simon Sinek 曾在飛機上遇到一位乘客 Steve,Steve 對自己任職的高品質鋼鐵公司充滿熱情,熱愛到隨便搭訕一同搭機的 Simon 大談鋼鐵,卻說不出來為什麼他這麼熱愛工作。
航程中,作者 Simon 抽絲剝繭的審問,才找到 Steve 熱愛工作的原因:Steve 是一位極重視環境保護的人,而鋼鐵公司的理念:減少原料消耗、降低資源浪費,正好和 Steve 的核心目標不謀而合,這就是為什麼 Steve 這麼這份熱愛工作的原因。
如果企業的目標和你的人生目標方向相反,前進的力量就會互相抵銷,讓你覺得無力;相反的,如果企業目標和你人生目標方向相同,就能讓你的工作開始有意義。
設定人生目標是這三點中最難,卻最重要的事。如果了解自己、觀察自己是畫出你的人生地圖,人生目標就是在地圖上標出目的地。
知彼:向「外」評估工作
當你把這三件事情都做好了,再去檢視工作內容是否適合你。你可能會想:人力銀行有高達一百萬個工作,就算我超級了解自己,我要怎麼評估這一百萬份工作中,哪一個才適合我?
心理學家喬治・威朗特(George Eman Vaillant)提出的「職業認同」理論(Career consolidation),認為可以透過四個指標:勝任感、承諾、報酬和滿足感,來衡量一個人和工作的適合程度。
1. 勝任感:這份工作的難度度適中嗎?
所謂勝任感(competence),就是工作內容是我們既做得到,又有一點點難度,讓我們可以從克服挑戰中,得到成就感。
就像遊戲裡,敵人的血條會隨著你的升級而變長,你每升一級,就得多花一點精力打敗敵人,這就是遊戲為什麼好玩的原因。
沒有勝任感的工作,可能是難度太高,你明明連劍都拿不好,就被要求打 boss;或是明明已經80等,卻還在新手村打小怪,這也是常常聽到有人說「學不到東西」的原因。
2. 承諾:你如何介紹你的工作?
在陌生的社交場合中,你會選擇用哪個「職稱」來介紹自己的職業?這是職業認同論的第二個指標:承諾(commitment)。
國師唐綺陽除了是星座專家,也是作家、主持人、直播主、藝人、演員(別懷疑,她真的演過戲),但她還是以「星座專家」自居,這是和她情感連結最深、最認同的職業標籤,也是她的「職業承諾」。
我們可以從工作內容是否吻合職稱,來評估工作是否滿足「職業承諾」。
我的前同事阿銘,職稱是社群小編,卻常常被要求支援公司內部的康樂活動,幾戶佔掉他一半的工作時間,所以他對自己的職業承諾感到混淆(我到底是小編,還是助理?),也對工作的滿意度很低。
3.報酬:這份工作的薪水合理嗎?
第三點,是非常實際的報酬(compensation)。
報酬是區分職業和興趣的關鍵,興趣可以不計報酬,職業就存在價值交換的意味,如果得不到對應的報酬,會產生被剝奪感。這也是最多人對工作不滿意的地方。
4. 滿足感:這份工作能嵌進你的人生嗎?
這是職業認同論的第四個指標:「滿足感」(contentment)。滿足感的定義有點模糊,大致上的解釋是:工作和自我沒有違和的地方,一種做起來「本該如此」的感覺。
《了不起的我》作者陳海賢這樣解釋滿足感:「能把自己的工作鑲嵌進整個人生故事,變成人生故事的一部分」。他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,是一位從響亮大公司財務轉作保險業務的 A 小姐。
在大公司工作,福利好、薪水高,是多少人的夢想啊!奇怪的是,A 轉做保險業務之後,對工作的認同感、適合度,大大超過在大公司做財務。
起初,陳海賢以為她被保險公司洗腦了,但是了解A的成長經歷後,就能理解A小姐為什麼適合保險業:
A 幼年時和外公非常親密,但是外公還來不及看她長大,就突然離世,讓 A 很不喜歡人走茶涼、利用完就斷絕聯絡的感覺,渴望和別人維持細水長流的關係。
在大公司做財務,別人送禮給她、噓寒問暖,都只是有求於她,專案結束後,那些業務再也不相往來;但在保險業,保險業務每年都要跟客戶維繫感情,有的老業務甚至和客戶成為一輩子的朋友。
這個特點,正好可以鑲嵌進 A 的人生故事:渴望細水長流的關係。
而我也因為經歷過資遣、迷惘,經營職場與人生思考的網站,可以鑲嵌進我的人生故事,才讓我一寫就寫了三年。
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剛畢業的年輕朋友,容易感到迷惘,你的人生才剛開始,可以寫下的人生故事可能只有幾頁,暫時還找不到工作可以鑲嵌進去的縫隙,自然很難體會職業認同中的「滿足感」。
老天是公平的,每個人的時間走得一樣快,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加速獲得人生經歷(如果看過命運好好玩,我想你也不會想要一隻人生加速器),但是你可以多多開拓自己的視野:多閱讀、多聽別人的故事,吸取別人的人生經驗值,提高你對「人生故事」的敏感度。
工作很不適合我,可以裸辭嗎?
我絕對不建議在沒有規劃好金流的狀況下離職!
裸辭雖然能立刻解決當下的不舒服,可是看著存款水位不斷下降,而新工作還沒有著落,你想想會有多慌張?我看過太多例子,因為受不了金錢壓力、面試不斷被拒絕,最後勉強接受不適合的 offer,狀況比之前更差。
如果你正在一份不適合自己的工作上,請騎驢找馬,一邊工作、保證收入,一邊按照照文中的方法去了解自己、評估新工作;
如果你太晚看到這篇文章,已經裸辭了, 請趕快先找一份兼職,讓金流不要是負的,確保自己心情平靜,可以理性決策,再為新工作做準備。
最後,送你一句老掉牙的話:
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。
這篇文章有幫到你嗎?有的話,請幫我點五個讚。幫助你是我寫文章的動力:
謝謝 您的文章對我幫助很大 我也是您口中迷惘的年輕人
今年25歲 工作了兩年多仍然不知道自己的熱情所在 雖然在世人眼中的好公司上班
但其實過得並不快樂 找不到自己工作價值所在、成就感所在 希望有機會可以跟您多聊聊
嗨~很高興我的文章能幫助你,
如果想找我聊聊,歡迎透過「迷惘提問箱」寄信給我,我們用信件聊聊吧!
你很幸運的在30歲就認知到了這樣的體悟,而我是到了40歲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才有了這樣的認知,看了你的文章,心有戚戚焉
不過往好處想,你已經明白這個道理,就會更珍惜往後的時間,如果沒有付出一次慘痛代價,可能到了生命結束之時,才會驚覺自己一輩子都在為老闆圓夢吧?
這些道理我都懂,也是最近才體悟到的,
學校與社會都在教我們如何充實自己的專業能力,
叫我們考證照、讀大學、進大公司比較穩定
確實沒錯,這是社會幫我們規畫好的道路
但是要走出自己的一條路,也要有一套規劃的途徑
要投資自己 為自己工作,勢必也要做出極大的改變
簡單的講,就是創業
這將是不同於大部分人的商業模式
就像是靠自己單打獨鬥的生存吧
創業是比較極端的模式,這篇文章更想表達的是,你要知道自己「為什麼」選擇現在的工作?原因不應該只是「薪水比較多」「公司名聲比較大」這類原因,而是「這份工作的薪水比較多,可以支持我的投資」或是「我希望提倡更環保的消費理念,而這間公司的理念跟我相同」。
這些道理本來都知道,但是不知道為什麼不會應用在自己身上,點進來看,每個段略都能感同身受,跟現況契合度極高,也很認同為什麼選擇這份工作的想法,感謝您的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