希望你我都不需要因為找不到人生目標而愧疚。
有在固定讀我文章的人,可能知道我已經低潮很久了。
有時候我會想:為什麼低潮、迷惘、沒動力、沒有目標的感覺,那麼令人不舒服?
我覺得那是一種愧疚感。我有手有腳,頭腦清楚,生活無虞,也知道人生只有四千個禮拜,時間有限,不趕快找到目標,就是在浪費人生。
最近很 lag 的追了《外科重症中心》(超級好看!),有一段劇情在我心中激起很大的漣漪。
(以下沒有暴雷,可以安心閱讀 XD)
努力活著,有意義嗎?
急救外科醫生白教授和他的一號弟子,錯過黃金救援時間,病人傷勢很嚴重,已經腦疝(一種大腦位移,壓迫大腦重要結構和神經)了。
白教授親自出動救護車帶回病人,秉持一貫「拼死把人救回來」的精神,在救護車上緊急開顱。
一號卻覺得應該要放棄急救,明明知道這個病人就算救活了,也會一輩子後遺症,現在拼死拼活救人是為了什麼呢?
「這麽做有意義嗎?」一號悲傷的看著白教授。
看到這一幕的時候,我突然想到,這個情境好像人生,明知道會死,現在拼死拼活生存著,到底是為了什麼?

劇情接著往下走。救援結束後,白教授揭開自己絕不放棄病患的原因:白教授重要的親人在命危時,被多家醫院拒收,他親眼見到家人的生命,被醫生丟進水裡。
那一刻起,他發誓要成為一個「絕不放棄任何一個病人」的醫生。
反觀一號,出身富裕家庭,成績又好,一生未曾碰過什麼波瀾。如果不是白教授積極延攬進急救外科,一號會在輕鬆的肛門外科,妥妥的度過安穩一生。
在平順中長大的一號,看到白教授不顧一切也要讓病人呼吸,感到非常愧疚,自己竟然有放棄病人的念頭⋯⋯。
迷惘,只是還沒找到動力而已
大部分的人都像一號這樣,處於一種無法積極的萎靡狀態,只做好最低限度的責任,面對挑戰只想躺平。
看見別人正在努力著、耕耘著,就開始自責:放棄是對的嗎?
白教授是這樣回答的:
「你不必愧疚,你只是還沒找到動力,並不是放棄。」
是啊!即使我們沒有目標、沒有動力、感到迷惘,我們都沒有放棄人生。
有人說自殺是一種效益考量,活著的成本比死了還高,自殺才是最有效益的選項。
此時此刻,活著的煩惱好多:沒有目標,找不到工作,轉職碰壁,人際問題,霸凌,錢不夠用⋯⋯怎麼想都是結束生命比較輕鬆耶!
但我們都沒有自殺,我們都選了「活著」這條比較辛苦的路,不是嗎?
所以,我們都還沒放棄。光是選擇活著,就已經是世上最厲害的事了。每個活著的人,都是偉大的勇士。
我們只是,還沒找到動力而已。

找不到動力怎麼辦?
我覺得自己曾經找到目標,但是現在又迷失了,處於一個無動力的狀態。
我常常像一號那樣,覺得自己寫這些有什麼意義?雖然寫作這條路不如醫院那樣艱辛又坎坷,但還是覺得繼續走下去,太困難了。
我的解法是:享受這個過程吧。放慢步調,多閱讀、享受閱讀帶來的啟發,感受這個困惑的心情,記錄每天情緒的變化。
我曾覺得只要人生找到目標,一切就能迎刃而解,但我發現其實不是,目標追久了,遇到困難,發現期待和結果落差,感到痛苦,最後倦怠,然後試著尋找新目標——
這不就是叔本華所說,人生有如鐘擺,在痛苦與倦怠之間擺盪嗎?光是把我的經驗和哲學家所說連結起來,這件事就讓我有點快樂。
或許只有處在迷惘和低潮之中的人,才能享受這種被擊中的快樂和共鳴吧。
如果一個人的一生發展平順,從未經歷掙扎和困難,這種平順會變成另一種形式的挫折,把他變成格外平面和膚淺的人。
所以找不到動力,沒有目標,只想躺平,都沒有關係,都只是人生的風景,享受他們就好了。
這篇文章有幫到你嗎?有的話,請幫我點五個讚。幫助你是我寫文章的動力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