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人都說,別急著吃棉花糖。

你一定聽過有名的棉花糖實驗:

實驗團隊把一群四歲小朋友關在實驗室,發給每個人一塊棉花糖,並且告訴他們,只要忍耐 15 分鐘不吃掉,就能再得到一塊棉花。

那些忍耐沒吃棉花糖的小朋友,長大後在學業、社交能力表現更好。這個實驗想告訴我們,自制力和延遲享樂,是決定一個人是否有所成就。

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,是在國小的朝會,訓導主任拿著麥克風,講得滿臉通紅、口沫橫飛。(現在的小朋友知道什麼是朝會嗎?)

大人告訴我們,別急著吃棉花糖,那什麼時候才要吃呢?會不會等到我有資格吃棉花糖的時候,我已經肥胖、三高、心血管疾病了呢?

這就是《別把你的錢留到死》這本書要說的:如果我們一輩子犧牲自己,努力賺錢存錢留給下一代,那什麼時候才能體驗自己的人生?

有些事,錯過就再也無法體驗

我的人生中最棒的回憶、做過最正確的決定之一,就是大四那年,申請交換學生,在荷蘭待了一個學期,窮遊大半個歐洲。

我搭 8 英鎊(台幣 330 元)的巴士暢遊英國,住一晚 600 台幣的青年旅館,在比利時的公園吃著冷冰冰的三明治,在巴黎喝一杯 1 歐(台幣 35 元)的販賣機咖啡。

雖然窮,我和不同國家的室友一起在愛丁堡跨年,和公園賣英文大誌的遊民聊天,在巴黎鐵塔前握著熱飲暖手。就算硬碟壞掉、照片遺失,這些畫面依然是腦中最甜的回憶。

一位女生穿著厚外套、圍巾和毛帽,開心地玩著桌上的積雪,雪花四處飛舞。身後是一位男同學,穿著深色外套站在冬日的柏林街頭,周圍覆蓋著白雪,陽光映照出溫暖的氛圍。
2012 攝於柏林

只是現在叫我再去歐洲窮遊一次,我沒辦法。

我會腰痛,沒辦法再坐長途巴士;我會失眠,沒辦法和七八個陌生人擠一間房;我有小孩,獨自出國一趟都有困難;我膝蓋痛,無法負擔日行兩萬步的行程。

我已經變得太中產,星級飯店、Uber、高鐵是現在旅行的必需品,我已經沒有窮遊的體力了。

人的一生會死很多次,青少年的自己,大學生的自己,剛出社會的自己、嬰兒父母的自己。當那個自己死了,就再也沒機會體驗那個階段能體驗的事。

有哪些事,是你年輕時想做,卻不知不覺間錯過可以體驗的時機?

越早體驗,賺越多「記憶股息」

體驗會付給我們「記憶股息」。所謂記憶股息,當我們花錢、花時間去體驗的時候,不只是當下覺得開心,這些體驗還會讓我們日後滑照片時,回想當時的快樂或辛苦,而感到幸福滿足。

《別把你的錢留到死》作者比爾的爸爸在晚年,已經沒辦法行動自如,也不可能去旅遊,創造回憶。

所以比爾送給爸爸一個裝滿回憶時的 iPad,裡面有爸爸年輕時足球隊的照片、贏得全國足球大賽冠軍的那場比賽中,光榮精彩的精華片段。

爸爸非常喜歡這個禮物,一邊笑一邊哭,雖然他已經老到沒辦法再獲得新的回憶,但是光是看到年輕時的照片,讓他回想很多事情,就已經獲得很大的滿足了。

比爾的爸爸說,這是他收過最棒的禮物。

還記得在臉書和數位相機還沒崛起的時代,和家人一起圍繞著相簿,回憶上一趟旅程或是生活日常的時刻嗎?

現在,臉書利用了記憶股息:自動跳出 N 年前的這一天,你會 tag 朋友一起嘲笑當時的黑歷史,這個過程讓你們都很開心,也成為臉書更忠實的用戶。

人生最重要的事情,是帶著回憶退休、帶著回憶死亡,而不是死之前存款的數字、買了幾棟房子。

把錢和時間花在體驗,是一種投資,而不是花費,體驗讓我們的生命更豐富充實,非物質的記憶是無法衡量的珍貴報酬。

記憶股息具有複利效應,越早創造體驗,發酵的幸福感也會逐漸增加。

或許,財富自由是個爛觀念

財富自由就是晚點吃棉花糖的槓桿放大版。為了之後不再為錢工作,現在必須縮衣節食。

就算是年收 200 萬以上的工程師、金融從業者,為了財富自由,也得要過上 8-10 年的苦日子。然而,10 年之後,孩子已經不願和父母出遊,身體機能大幅下降,能體驗的選項不斷被剔出篩子外。

追求財富自由,必須先不自由很長一段時間,那段時間將會錯過多少人生風景呢?

我曾經也為財富自由焦慮,看完《別把你的錢留到死》,我一改過去的省錢,開始訂露營、課程和機票。

因為,現在就是吃棉花糖的最佳時機。


這篇文章有幫到你嗎?有的話,請幫我點五個讚。幫助你是我寫文章的動力:

Comments

No comments yet. Why don’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?

    發佈留言

   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