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我開始跑步了。
起因是看了《強風吹拂》之後,覺得「馬拉松真是太熱血了!」於是報名年底的半程馬拉松,連續跑 21 公里的那種。21 公里有多長呢?大概是四分之一個蘇花高。
五年前我跑過兩次半馬,當時以小白身份參賽,隨便練練就去跑,今年因為在《強風吹拂》學到一些跑步知識,這次備賽,讀專業書、戴心率錶、注重跑姿,準備以最理性、最科學的方式來訓練。
學習跑步之後,一改我對超慢跑的印象。以前我對超慢跑半信半疑,覺得大概跟快走一樣,具有催眠老人家「我有運動」的功能,實際沒什麼運動效果。
開始備賽之後,我發現超慢跑是個超讚的運動!
為什麼那麼多人痛恨跑步?
跑步非常容易,只要輪流抬起兩隻腳,哪裡都能跑,不需要特別場地,也不需要專業設備,很適合忙碌的現代人。但為什麼還是那麼多人痛恨跑步?
跑步的疲累關鍵,在於「心率」。
為了科學練跑,我買了一隻超便宜小米手環,才發現:原來平常我都跑太快,才會那麼痛苦!
一般人剛起步時,覺得體力充足,跑得像匹脫韁野馬,但是心臟平時缺乏訓練,10 分鐘就會沒力,開始缺氧、喘不過氣、肌肉痠痛,甚至開始心臟痛,因為心臟必須非常用力,才能把氧氣送到四肢。
忘記控制速度,任由心率飆升,當然一下就沒電了。
如果只是想讓身體動一動,只要「輕鬆跑」(Easy run)就可以了。所謂的輕鬆跑,是真的很輕鬆,要能邊跑邊聊天,不會感到痛苦、喘不過氣,更不可能心痛。
如何精確定義輕鬆跑?跑步心率要維持在「最大心率的 65-79%」。以我的標準來說,我的心率要在 120-146 之間,超過就是跑太快。
這樣講可能有點抽象。試著舉幾個例子:
- 坐著不動:70
- 走路:80
- 爬樓梯:100
輕鬆跑其實只比爬樓梯再累一點。練輕鬆跑時,我必須非常努力控制不要跑太快,才不會讓心率飆高。
(BTW 如何知道自己的最大心率?提供你一個簡單的公式:220-年齡。我今年 35,最大心率就是 185。)
所以說,超慢跑好在哪裡?
超慢跑的一切,都是為了讓你輕鬆運動。
如果你對超慢跑的概念很模糊,簡單講兩個重點:
- 一分鐘 180 步
- 原地跑步
前面鋪陳一堆硬知識,就是為了帶出超慢跑最重要的目的:透過保持節奏和步伐長度,來控制心率,讓人不要太累。
為什麼一分鐘 180 步?180 可不是隨便設定的。《丹尼爾斯博士跑步方程式》書中強調:無論跑的速度多少,每分鐘 180 步,能最有效減少落地衝擊。雙腳轉換的速度越慢,停留在空中的時間越久,下一步落地的衝擊就更大。
在奧運田徑項目裡,沒有一個選手的步頻低於 180,距離越短的比賽,選手交換左右腳的速度就越快,甚至高達 200。
而為什麼原地踏步?看起來好像有點蠢?根據我自己練跑的經驗,在一分鐘 180 步的速度下,每一步跨得越大,心率就越快,為了控制心率,我必須有意識地縮短腳步。
超慢跑的原地跑,就是為了有效控制心率。
跑得慢就沒效果?
你可能會想,跑得慢不就跟阿姨快走一樣,沒有運動效果?
Nonono!慢慢跑雖然不辛苦,但可說是心臟的重訓。心率在最大心率的 60% 時,心臟跳動的力道最大,它正努力把大量的血液和氧氣,打到身體末端。除了能促進血液循環,微血管也能因此增生。對長期沒運動的人來說,跑步會用到的肌肉也得到發展。
當然,最多人關心的:慢慢跑能消耗多少熱量?我最近一次輕鬆跑 30 分鐘,沒什麼流汗,也完全不累,就消耗了 200 卡。
如果你能維持一樣的飲食習慣,連續一個月輕鬆跑 30 分鐘,就能瘦下一公斤的脂肪。請注意,是瘦下純脂肪,也就是大家最在意的燃脂,而不是流失肌肉或水分。
慢慢跑給我一個新的煩惱。夾粉刺本來是我的療癒時光,開始跑步之後,竟然完全不長粉刺,我失去了寶貴的療癒時光啊啊啊!
超慢跑應該要得諾貝爾獎
我很認同愛莉莎莎說的這句話 XD 身為一個已經自律重訓三年的人,我發明了一個「馬鈴薯指數」,歸納出人們無法去運動的原因:
馬鈴薯指數 = 行動阻力 x 運動強度 x 運動時間
- 行動阻力:你前往運動的路上有多困難?走路可以到嗎?還是必須舟車勞頓,才能抵達健身房?是否像提拉皮斯一樣,需要一堆木箱子,才能開始運動?
- 運動強度:你要做的運動有多累?入門瑜伽很受歡迎,因為很輕鬆啊啊啊
- 運動時間:完成一次運動要多久?
馬鈴薯指數越高,開始運動的可能性越小,而我認為,超慢跑簡直讓馬鈴薯指數趨近於 0:
- 行動阻力:幾乎只要能站的地方,就可以超慢跑,頂多只需要一塊墊子,也不受天氣影響
- 運動強度:超慢跑的核心,就是把運動強度盡可能降低
- 運動時間:30 分鐘就有燃脂效果,如果想建立運動習慣,一開始只跑 10 分鐘,讓心臟動起來,也是很好的
超慢跑不像出門慢跑,要有穿鞋、下樓的決心,你需要的,只有從椅子上站起來的勇氣(好弔詭的一句話,誰不會從椅子上站起來?)。
把運動的門檻降得如此低,又有科學證實的效果,超慢跑能不得諾貝爾獎嗎?
這篇文章有幫到你嗎?有的話,請幫我點五個讚。幫助你是我寫文章的動力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