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的文章,是回答讀者 Sandy 的問題。她有個高中的孩子,近期成績滿江紅,慘不忍睹,問我有什麼讀書的好方法?
我認為方法和工具都是其次,「動機」才是一切的根本。我自己就因為動機的改變,成為無情的唸書機器(?)榮登家族裡第一個考上台政的人。
谷底翻身的黑馬
其實我的成績一直都沒有很好,也沒有特別愛唸書,讀的是社區型的高中,只要考上國立大學,就會被學校印在紅布條,掛在校門口。
在我那個年代,高三是閉關修煉的一年,讀書、考試、模擬考佔據高三生的生活。爸媽老師總是說,考上大學就解脫了(為什麼台灣學生都喜歡壓線?)
爸媽都有大學學歷,加上姊姊讀國立大學,對我的要求當然也放在國立大學。放學後我只有兩個選擇:圖書館或補習班。
我真的不愛唸書。我常常看著課本上艱澀的文言文發呆,想著:到底誰講話還掛著一堆之乎者也?誰會用一元二次方程式,計算我在便利商店花多少錢?
雖然書包放在圖書館自習室,你只能在閱覽區的書架前找到我;坐在補習班教室裡,通常我都在講義上作畫神遊,老師進入講笑話環節才回過神來。
學測成績公布後,我的成績當然差強人意,完全摸不到國立大學的邊邊。
那時,我對苦讀生活非常厭倦,壓力大到失眠(我長期失眠症的開端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),很想隨便上一間私立大學,提早結束考生生活。
成績出爐那時,剛好唸國立大學的姐姐放寒假回家。我們促膝長談,她告訴我在國立大學的好處,這都是她親眼見到的:
- 國立大學資源多,校園大到要騎腳踏車、各式各樣的有趣社團,同學愛玩又上進,校園氛圍很好;
- 很多高中時和父母的衝突,上國立大學就通通化解了,一方面離家遠,一方面父母很滿意學校的招牌
- 學費便宜很多,不會再被爸媽情勒(我都幫你付這麼多學費了,你還 OOXX!)
聽她說了這些,我內心非常震動,「我想要自由自在的大學生活,不要再被爸媽管束了!」我的態度從被要求讀書,改變成追求我想要的東西,讀書的動力油然而生。
我終於定下心來,發奮圖強,寒窗苦讀。我不是在唸書,就是在前往唸書的路上,平靜的過著家、學校、補習班三點一線的生活,我也主動尋找適合自己的讀書工具,提升讀書效率。
七月,我的名字也被印成紅布條,掛在學校大門口。
唸書到底為了誰?
一開始,唸書是為了滿足父母期待,直到聽了我姐的經驗分享,唸書的目的變成為了更好的資源、遠離原生家庭。
這是一種從「我必須」轉變為「我想要」的過程,也是自我決定論中的「外在動機」和「內在動機」。
自我決定論認為,人類行為的動機可以分為以下兩大類:
1. 內在動機(Intrinsic Motivation)
打從心底喜歡做某件事,光是做這件事,就能得到很多滿足和成就感。例如有些數理資優生,是因為享受解數學題的挑戰過程。
2. 外在動機(Extrinsic Motivation)
做一件事是因為獲得獎賞或避免懲罰,這個大家都很有經驗,例如為了全勤獎金而不敢請假,為了加班費而加班,為了不被父母罵而唸書。
不過動機並不是完全二元,是一個「外在動機-內攝-認同-整合-內在動機」的過程。
想引導一個人做出想要的行為,例如把員工變成加班狗,或唸書機器,就要幫助他把動機從「我必須」內化成「我想要」,從此不用再逼迫或命令,對方就會主動去做你想要他做的事。
人性三大需求
自我決定論也提到,內化動機的過程要符合人類心理的三大需求:自主、勝任和連結。
- 自主性(Autonomy):行為是自己掌控,不是被外界所迫。
- 勝任感(Competence):感覺到自己有能力勝任挑戰,並在努力中獲得成就。
- 連結感(Relatedness):感覺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或環境是有意義的連結,也能獲得其他人的理解和支持。
因此,想協助孩子提升課業,可以這樣做:
- 自主:避免過度干涉孩子的課業,給他們學習自由,自行選擇在哪裡學習、什麼時候學習、用什麼工具,讓他們知道自己是被信任的
- 勝任:幫助孩子看見進步的成果,例如把每次考試的分數畫成折線圖,或稱讚已經答對的題目「這題解的很詳細,很好耶!」,讓孩子知道他做得到
- 連結:和孩子聊聊學習對他們的意義是什麼?需要父母什麼協助?讓他知道有人在背後支持他,而不是責備他
自我決定論也可以用在提升職場動力,延伸閱讀:工作失去熱情、沒有動力怎麼辦?該離職嗎?
我使用的學習工具
探索適合的工具之前,我建議先了解自己的性格和偏好,可以做做看 MBTI 和 VARK 測驗,學校輔導室也有相應的資源可以使用,我在這篇文章中統整 10 種了解自己的心理測驗。以下分享我當初備考時的唸書方法:
- 讀書規劃:我會把參考書的頁數除以可以念的天數,固定週期完成進度
- 背單字:當時我是手寫單字閃卡,重複考自己,單字背熟了就把那張卡片撕掉,現在有很多數位工具可以代勞,ChatGPT 也能做到
- 狂作題:這裡的狂做題,並非買很多參考書來做,而是同一本參考書做兩次,確保之前錯的題目,不會再錯第二次;作文也每週寫一篇,請老師批改
- 心智圖:我是視覺學習型的人,比起傳統一行一行的筆記,心智圖散開的的圖像化筆記更適合我
- 避免干擾:唸書時藏起手機;在自習室時,坐在面向牆壁的位子,不要被經過的人打斷注意力
結論:家長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?
最後,我會所有正在為孩子課業煩惱的家長,或正在備考地獄的考生,用開放的心態問問他們:你為什麼要唸書?是為了自己,還是為了別人?家長的角色,是和他一起探索為自己唸書的可能性,還是在身後用鞭子抽打,逼他往前?
家長自己也要思考,你為什麼要求他讀書?成績不好,這一生就完了嗎?成績好,這輩子就能順順利利嗎?
我自己的答案是,比起要求孩子的成績,我更看重他能不能發現自己的興趣,我只提供他探索的資源,當他的安全網,失敗的時候接住他,這樣就夠了。
你認為呢?
這篇文章有幫到你嗎?有的話,請幫我點五個讚。幫助你是我寫文章的動力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