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道你有沒有一種感受:AI 出現之後,我們陷入深深的生產力恐慌?
回想 AI 出現之前,工作的隕石就從沒停過,小孩的調皮需要你的關注,還要安排時間,把自己送進健身房舉啞鈴⋯⋯ 這時候 AI 像個救世主一樣出現了。
AI 幫我們寫東西,幫我們閱讀,幫我們畫圖,我們期待 AI 幫提升生產力,釋放時間,讓我們在行事曆的夾縫中喘口氣。
然而,時間被釋放之後,人們有變的更輕鬆嗎?
一位在廣告公司任職的朋友就感嘆,AI 完全沒讓人更輕鬆,工作反而變更多,原本長的像滾筒衛生紙的待辦清單,還要加上「研究 AI」、「採用 AI」工作。
《人生四千個禮拜》提出破解生產力恐慌唯一的辦法,不是做更多,而是「學會如何少做」。
如何把所有石頭放進罐子?
史蒂芬・柯維在 1994 年出版的書《與時間有約》中,講了一則提升生產力領域中,常常講到的故事。
一位老師帶著幾顆大小不一的石頭和一個罐子,站到講台上,問台下的孩子:「說說看,你們認為把所有石頭全都放進罐子裡?」
學生們大概頭腦不大好,全都先把小石頭和細沙放進罐子,結果沒空間擺進大石頭。
老師用憐憫的態度,示範正確解答:「先放大石頭,再放小石頭,最後再倒進沙子,這樣就能把這堆石頭和沙子,全部放進去囉!啾咪!」
啾咪是我亂加的。總之,這個故事要比喻的是,先做最重要的事,再做不重要的事,這樣就可以確保完成重要任務,又有時間完成瑣事。
你有發現嗎?這個故事有個 bug:老師進教室之前,就已經知道他帶的石頭數量,剛好可以全部塞進罐子裡,不然表演完之後旁邊還有散落的石頭,可要怎麼交代過去?
真實的情況是:我們要放進罐子裡的石頭滿地都是,而且重要的大石頭,數量多到彷彿置身河流上游,綿延不絕。

我們為什麼對時間那麼貪心?
1994 年老師帶進教室的石頭數量,雖然有 bug,可能還在合理範圍,畢竟 1994 年想分享一張照片給朋友,可是要沖洗、裝進信封、貼上郵票再寄出的呀。
然而在當代,我們對時間的貪心程度,讓重要的大石頭像指數一樣,不合理地陡峭往上噴發,各種生產力工具應運而生,追也追不完,人們必須承受原本不需要承受的壓力。
我認為社群媒體要負很大的責任。
安迪・沃荷說,每個人都有可能出名 15 分鐘。演算法的工作,就是把每個人只有一次的 15 分鐘,推送到你眼前,讓你以為「每個人都活得好精彩」,自己不努力不行。
人的一生大約有 4200 萬分鐘,社群媒體讓人誤以為,每個人的每一分鐘,都活得像那 15 分鐘一樣,事實上,人生還有 41999985 分鐘是不出名的灰暗時刻。
只有少數天選之人,可以把整個人生過得像那 15 分鐘,很顯然你我應該都不是。
我們期待時間管理和最新科技,幫我們釋放時間,用最快的速度活出好幾個 15 分鐘。
但這根本不合理,假設活出一個 15 分鐘需要打磨一萬小時,人的一生也只能活出 70 個 15 分鐘,更何況我們不可能不吃飯、不睡覺、不過生活。
時間管理的破綻:越想管理,時間越少
如果你看過《與成功有約》,會猜到史蒂芬・柯維會在教室裡做什麼事:他會設計各種表格、工具、時間表,要你把長的像捲筒衛生紙的待辦清單,通通塞進行事曆。
然而,越想管理時間,時間就越少。這我慘痛的經驗。
曾經,我也是生產力狂魔,熱愛各式工具和系統。我期待只要採用暢銷榜上有名的生產力系統,空出時間,就能吞下全部的大石頭。
我試過手寫子彈筆記,也試過番茄鐘(25 分鐘一到,馬上從椅子彈起來,企圖擠出更多番茄醬,不是,是生產力);
最瘋魔的,是紀錄生活中每一件事花多少時間,回信之前,按一下計時器;寫作之前,按一下計時器;上大號之前,按一下計時器。
當我越想時間管理,卻發現時間越來越少,因為每採用一個系統,就伴隨許多細碎、無法刪減的繁瑣步驟。
例如子彈筆記的「轉移」,要求你抄寫每週、每月、每年沒做到的事,據說這樣會幫助你思考事件的重要性,決定是否刪除不重要的事;
又如番茄鐘,不只計時 25 分鐘,還要每天統計用了幾個番茄,評估明天需要幾個番茄。
每採用一種系統,就要花更多時間維護系統,這些維護工作,像嵌在大石頭上的小石頭,一起佔用罐子裡的空間。
原本希望放進更多大石頭,如今連本來可以放的進去,也放不下了。
況且,用過這麼多時間管理工具,我從不覺得哪一刻感到輕鬆、感到釋放時間。

我就爛!但有三件事絕對不爛
難道我們就只能躺平擺爛,放棄抵抗時間的洪流嗎?
不是的。
巴菲特曾經請他的私人飛機駕駛麥克.弗林(Mike Flint),列出 25 個人生目標,然後圈出最重要的 5 個。
巴菲特問他:「剩下 20 個你要怎麼做?」
麥可:「這 20 件事也很重要,我會在朝 5 個重要目標邁進時,也試著達成其他 20 個。」
巴菲特:「不,你搞錯了。剩下那 20 個,是『盡全力避免清單』,你應該避免做其他 20 個,你要把焦點放在最關鍵的活動上。」
人生最該努力的,是列出「全力避免清單」之後,不必覺得罪惡或可惜,放棄把每件事都做好的念頭。
我很喜歡《人生四千個禮拜》提出的「三件原則」:無論生活或工作,同時做的專案只能有三個名額,這三件事盡善盡美,其他的事情就讓它爛,完全沒有關係。
有的專案可能會佔據名額好幾個月,例如搬家,例如工作上的大專案,例如當爸媽。三件原則提醒我們,人不可能盡善盡美,但我們可以挑出真正的大石頭,認真打磨,過好人生。
存在,就是時間
最後,我想用一點點哲學意味的問題來收尾這篇文章:
時間到底是什麼?
哲學家海德格在代表作《存在與時間》說,存在就是時間。
在我寫這封信的當下,在你讀到這行字的當下,在你吸氣和吐氣之間,就是時間;當手機放在你的手邊,當貓咪躺在你的腿上呼嚕,就是時間。
當我們發呆、看窗外,什麼都沒做的那一刻,其實也在時間裡,不是因為有做事才叫時間在流動,而是因為我們存在著,時間就已經發生了。
無論積極產出,或是放空躺平,時間都在流動,不會因為你用 AI 提升多少效率,時間就為你而停下,或延長,或變慢。
既然無法對抗時間,何不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,好好的把短短的一生「存在」完呢?
這篇文章有幫到你嗎?有的話,請幫我點五個讚。幫助你是我寫文章的動力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