逃避問題的8種心態:拖延、遷怒、否認⋯你遇到哪種?

你是個會逃避問題的人嗎?還是你身邊出現逃避問題的人?

或許你會說,不,我是勇於面對問題的勇者,只是偶爾有點拖延症而已。事實上,逃避不只有拖延症,你的「心理防衛機制」早在不知不覺間,把你自動導航到逃避問題的方向,只是你沒發現而已。

《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?》的作者,心理諮商師約瑟夫・布爾戈,統整了過去40年在諮商中,發現個案的8種逃避問題的心理防衛機制。

或許我們逃避的程度還不需要接受諮商,沒有暴食、憂鬱或封閉自我等極端狀態,但每個人在遇到難題時,肯定都曾經出現過逃避心態。

我也在書中發現好幾種自己會有的逃避心態,相信你也能在這8種防衛機制中,發現自己其實一直有逃避問題的習慣。

一切的防衛機制,都是我們為了逃避痛苦,而向自己撒的謊。

1. 鴕鳥心態:壓抑與否認

當某些不能表達的憤怒或衝突闖進生活中,在你意識到情緒之前,你會先採取行動,先行避開衝突。你不會直接把情緒說出來,而是在其他事情抱怨、扯後腿、不合作,或者乾脆忘記(潛意識裡要你故意忘記,而你自己沒意識到)重要的事。

作者約瑟夫曾遇過一個逃避的諮商個案。當諮商即將進行到觸碰心靈創傷的階段,個案先是讓行程安排出現衝突,讓重要會議與諮商撞期,接著提出各式各樣的原因,無法前來諮商,最後諮商還沒走完,個案就放棄了。

面對不願表達的情緒,你也可能會採取否認行動。例如內心已經感覺到伴侶似乎對感情不忠,卻始終對外堅稱感情幸福美滿,透過否認來逃避面對令人心碎的真相;

同性戀者可能因為原生家庭的價值觀或宗教信仰,否認自己的性取向,實際上真正的自己,更容易受到同性吸引。

2. 尋找出氣筒:轉移與反向

「別把氣出在我身上!」就是轉移的最佳解釋:我們把自身的痛苦和憤怒,導向不是引發這種感受的人

例如,工作無端受到上司責罵,你很生氣,但因為害怕失去工作,不敢表達憤怒,於是對著無關的第三者,可能是和工作無關的家人或伴侶,發洩工作上受到的氣;

另一個常見的例子是新生兒的爸爸。爸爸在孩子出生之後,明顯感覺到妻子的注意力全被新生兒吸走,自己不再擁有妻子的關注,彷彿被晾到一邊;

先生不滿妻子的拋棄,也怨恨孩子剝奪原本屬於自己的地位,於是先生在工作中變得易怒,同事抱怨他變得難相處,總是因為一點小事而大動肝火。

有時我們會把痛苦反向轉移給引發憤怒的對象,像是一段感情不歡而散後,不甘心的一方把憤怒反向轉移給另一方,把對方過去的一言一行拿出來公審,企圖把對方冠上爛人的形象,藉以逃避自己的不甘心、對方已經不愛自己的事實。

3. 不是全對,就是全錯:分裂

如果遇到的問題很複雜,選項很多,不知道怎麼做抉擇,會帶給我們強烈的不安——我想面對人生和工作迷惘的人,都很能體會這種感覺。

為了盡快解決這種不安感,我們習慣把複雜的問題簡化成兩種對立:對與錯,美與醜,成功與失敗,然後把自己放進天秤的其中一邊,來逃避面對棘手的問題。

很多人曾經來信問我,現在工作很不開心、不是自己想要的,是不是應該要換工作,或回學校唸書?

這就是利用「分裂」來逃避問題的經典例子:現在的工作是糟糕的、是錯誤的、不適合我的,一定存在一種美好的、正確的、適合我的工作或人生抉擇,只要選對了道路,人生所有問題就能迎刃而解,不需要面對現在的難題了。

這種想法,忽略了世上沒有完美答案,所有選擇都會產生新的問題,換了工作,一切的問題就解決了嗎?肯定不會!你絕對會在新的工作,遇到新的問題。

也許你忍受不了上一份工作老闆的喜怒無常,你可能在新工作遇到磁場不合的同事;你可能對台灣的低薪感到絕望,然而真的出海工作之後,又發現國外政府課稅之後,真正進到口袋裡的錢所剩無幾。

4. 想像總是美好:理想化

理想化通常伴隨分裂而來,我們除了把複雜的問題二元化,還會過度理想化「好」的那一方,認為只要做對某件事,就是所有難題的解答

例如工作上遇到困境,就幻想換個新工作,所有自己最想做、最理想的工作環境,都存在於幻想中的新工作。

同樣的,當我們面對任何困難的問題,感情觸礁、人生迷惘,習慣渴望一個「正確答案」:一定存在一份完美的工作,存在一個最適合的人,一定存在一個我最想要的理想生活。

另一個理想化的例子是速食愛情。或許你身邊有的人對愛情成癮,不斷投入新的感情,是對愛情過度理想化,他們渴求熱戀時一切都很完美的錯覺,當熱戀期結束,開始面對磨合和衝突時,又把自己帶回渴望完美愛情的感覺中。

depressive-young-brunette-woman-sitting-near-grey-wall

5. 都是 they 的錯:投射

所謂投射,指的是因為自己犯下的錯誤而批評別人,實際上自己才是應該要負責的人

我自己最有感的例子,是因為太晚上床而睡眠不足時,特別容易對老公生氣,對他做的家事挑三揀四、一點小事都能讓我生氣,但太晚上床明明就是自己的問題;

再舉一個你可能也遇過的例子,媽媽拜託你回家順便幫她買東西,不小心忘記了,回家被媽媽唸了一頓之後,反而對媽媽發火:「這有什麼好小題大作的?不過就是忘了買東西而已!」試圖把問題拋回去,讓媽媽做壞人(明明忘記買東西的是自己)。

還有一種常見的投射,就是炫耀自己生活過多爽、開多好的車、享受多好的假期,為的是把自己內心深處對生活的不滿意(也許是寂寞,也許是實際上沒那麼有錢),透過「我比較好,你比較爛」的方式,投射到傾聽者身上。

6. 全世界都要聽我的:控制

迷信可以讓你輕易理解什麼是控制。人們透過祈禱、拜拜我們可以獲得一種控制未來的感覺,撫平內心的不安,或提升自信。但是實際上,祈禱和真實世界的事件沒有任何因果關係,我們只是試圖透過「控制未來」,來逃避內心的不安感

結婚也是一種控制的手段,我們可以透過結婚,控制嫉妒和遺棄這些恐懼的感覺,也能對未來獲得一個基本的預測,降低不確定感

有時候,人們也會把自己放在柔弱無助的位置,潛意識其實是在控制別人照顧他。例如有些讓房間亂得像被炸過一樣的人,內心深處其實抱著一種「總會有看不下去的人來幫我收拾殘局」的心態,等著別人來幫他收拾房間;

或是借錢借到無力還錢,直到不得不讓別人介入處理,很有可能正在用潛意識控制身邊的人。

或許你也聽過感情裡瘋狂的控制狂,要求隨時報備行程、檢查對方手機裡的每一條訊息,都是透過控制來逃避面對任何「不愛我」的不安。

7. 看似有道理,實則沒邏輯:思考

所謂思考,是為自己的逃避編出不合邏輯的理由來欺騙自己。思考逃避的例子非常多,每個人一定都經歷過:

因為認為自己是窮學生,就覺得下載一部盜版電影沒什麼;

課業分數低,是因為老師不喜歡我,而不是自己不努力;

討厭的同事獲得晉升,是因為他更會拍老闆馬屁(事實上,對方可能更勝任工作的事實);

喜歡的人最後和別人交往,還不是因為對方有錢有車!(真相可能是喜歡的人覺得另一個人更有魅力);

正在節食、飲食控制的人,覺得最近工作太累了,值得吃一頓炸雞餐慰勞自己。

如果把思考心態發揮到極致,可能會變成性格的一部分,成為一個過度理性的人。別人看你是一個非常冷靜、沒有情感的人,實際上是透過過度理智化,來逃避可能遇到的痛苦情緒。

8. 我是好的,你是爛的:自戀

自戀,不只是一個人對外貌的過度自信,內心還會認為自己更優越,實則是為了掩蓋內心不想被人發現的醜陋自我

自戀的人會積極展現財富、成功、名望或魅力,並且尋求每個人的關注。你可能社交場合中,遇過不停地談論自己豐功偉業的人,對別人毫無興趣;你也可能遇過過於活潑外向、非常有魅力的人,總是能主導每次的談話,但很有可能只是為了讓自己成為談話的焦點。

自戀者也會透過指責與輕視別人,來展現自己的高人一等。

例如情侶吵架的時候,其中一方全面性的指責對方的不是,把吵架原因完全導向是對方的錯,就為了證明「我是對的,你是爛的」;或是過度擺弄自己的知識、質疑別人的正確性,透過輕視他人來證明自己的優越感。

而自戀的最高等級,不是愛上鏡子裡的自己,而是出乎你意料的「自我憎恨」。自我憎恨的人活在完美而優越的自我形象裡,如果沒有達到理想狀態,便會嚴厲的攻擊自己。在他們的世界裡,只有贏家和輸家,先把自己放在「我就爛」的失敗者位置上,就不會被別人嘲笑。

「我就爛」其實是一種自戀的逃避心態。

如何擺脫慣性逃避?

如果我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,心理防衛機制也就失效了。

上面這8種逃避心態,你遇過哪些呢?有沒有哪些逃避,已經變成一種一遇到問題就自動產生的習慣呢?

慣性逃避的核心是「慣性」,在我們有意識地做出行動之前,潛意識已經自動先幫我們規劃好一條很習慣的避難道路。

要擺脫慣性逃避,就要讓「有意識的選擇」,取代「無意識的習慣」,這代表我們必須誠實面對痛苦——覺察自己正在逃避,觀察我們在逃避什麼?我們為什麼要逃避?

這可能是個很痛苦的過程,因為我們必須直接面對自己不夠努力、不夠聰明、對方不愛我的赤裸真相。不過,唯有發現自己在逃避,心理防衛機制才會失去作用,我們才能從已經成形的道路中跳出來,重新走出新的道路。

「但是,面對痛苦真的好難⋯」或許你會這麼想。與其說逃避赤裸真相,我們真正在逃避的,是面對真相後的「情緒」:憤怒、恐懼、失望⋯

作者約瑟夫建議,當這些充滿衝擊性的情緒來臨、感到頭腦發熱時,最好的方法是「冥想」。

當大腦被情緒佔領而過熱時,負責理智思考的區域會當機,潛意識搶佔上風後,便會把我們引導到逃避的方向上。

而冥想已經被科學證實,放慢大腦的高速運轉,脫離洶湧的情緒漩渦,讓你用上帝視角冷靜地面對痛苦,重新拿回大腦的主導權。

冥想雖然不能解決問題,但是可以為你創造心理空間,作為情緒和理智的緩衝,避免重複的逃避行為,直視問題。

後記:我為什麼看這本書?

最近在部落格的經營上,遇到一些難題:雖然已經開始變現,但是變現程度不如我的預期。

問題浮現的初期,我第一個反應是 #分裂#理想化:經營部落格的選擇是錯的,只要我回去上班,放棄部落格,就能一次解決收入和成效不佳的問題!

接著,我開始 #自我憎恨:我就是不夠努力、不夠聰明,部落格才沒能像那些名人一樣,帶來足以翻轉人生的收入。

看到這裡,你可能會想:「那就努力一點經營啊!」沒錯,我也告訴自己,要試著解決目前已知的經營問題,但同時我也在說服自己:我要顧小孩,沒有時間;為了有更多收入,我必須撥時間做兼職,沒有時間。

那陣子心情非常低落,不斷思考是否要重回職場,連履歷都修改好、開放了,睡前的最後一件事是滑人力銀行的職缺。

但是,我真的沒有時間嗎?事實上,我只是在利用 #思考 讓自己逃避努力。

當我發現自己似乎在逃避問題,便開始閱讀《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》,才發現書中的每一個逃避的防衛機制,自己都曾經發生過!

因此特別寫了這篇書摘,希望幫助更多人意識到逃避的心理機制,直視生活中的各種難題,不讓重複的逃避累積出不想要的人生果實。


這篇文章有幫到你嗎?有的話,請幫我點五個讚。幫助你是我寫文章的動力:

1 Comments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