遇到人生難題?你要做的,不是急著解決問題!

用創造思維取代解決問題

「木木,我對現在的工作沒有熱情和興趣,很想換工作,但是人力銀行看來看去,好像什麼都沒興趣…」

「我會做現在這個工作,只是因為大學念相關科系,畢業後沒想太多,就從事這方面的職業,從沒想過自己喜不喜歡,反正同學都這樣啊!…但我現在才發現,自己根本不喜歡這個領域,怎麼辦?」

「現在的工作薪水太低,環境又很壓榨、學長姊制度很嚴重,主管也不教東西,很想換產業,但是又沒有其他專長,難道只能一直這樣下去嗎?」

上禮拜寄信來的小鄭,也遇上了一樣的問題。29歲的小鄭,對現在的工作不滿意,想找一份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,但又覺得夠不認識自己,加上快要30歲,對穩定感的需求越來越強烈,兩個問題不斷拉扯小鄭,對「換工作」感到非常猶豫和困擾。

學校教我們,遇到問題,去解決問題就好啦!彷彿人生困難只是一道數學題,循著公式、解法甚至口訣,一切煩惱就會迎刃而解。

大錯特錯!

比起解決問題,「創造」你要的人生,才是走出人生困難的方法。本文與你分享:

人生有問題,就要解決嗎?

我們在一個「解決問題」的世界中長大的:肚子餓了、尿布濕了,「哭」就能解決問題;學校教我們用公式、口訣或背誦,有效率地解決問題;成績不好,父母送我們去補習,期待額外的教育時數可以解決分數太低的問題…;

於是這種思考方式,就在每個人的大腦裡生了根:如果你很緊張,會有人叫你「放輕鬆點」;如果你害怕,就會有人叫你「鼓起勇氣」;如果你太守規矩,就會有人叫你「大膽冒險」。

但是,用「解決問題」面對沒有正確答案的人生難題,你只會在問題之中來回擺盪。舉個例子,當你覺得工作卡住了,直覺想到的解決方法是「換工作」。

問題來了:換工作如果有像換衣服那麼容易,職場雞湯的書就不會是書店排行榜常勝軍,網路上也不會有那麼多職涯諮詢服務,我也不用在這裡寫篇文章了。

換工作之所以難,是因為人害怕被否定,也害怕未知。換工作就像一場社畜拍賣會,先審查履歷,經過一次、兩次、三次的面試(展售?),最後決定你的賣價,每一道關卡都是一次被否定的機會;就算順利錄取新工作,也不知道新公司的制度怎麼樣、同事友不友善、會遇到什麼困難。

一想到這些,就覺得心好累,於是大腦自動幫你找了「解決方法」:還是再看看吧!現在的工作還可以忍受啦!再過一陣子,你又被工作鳥事弄的很火大,再度打開人力銀行看職缺,最後… 又只是把人力銀行的分頁關掉。

工作不開心就換工作,卻又害怕未知而不敢換工作

退一萬步想,就算鼓起勇氣換了新工作,總有一天會膩的;再喜歡的手搖,當你天天喝,連喝好幾年,喝到只要一小口就知道是幾分糖的時候,還會覺得飲料好喝嗎?

怎麼解決飲料喝膩的問題?當然是換一杯飲料!

工作不開心就換工作,新工作也不開心呢?

用「解決問題」的思維思考人生,問題不會有被解決的一天,因為你永遠在問題之間來回擺盪

「解決問題」思維,只會讓人困在不舒適的舒適圈

擺盪的範圍就是你「不舒適的舒適圈」,為了解決不舒適,你煩惱、焦慮、上網搜尋,或是沈迷遊戲、課金、買奢侈品,用錢砸出的短暫快樂,來麻痺舒適圈的不舒適。(然後又為了解決需要更多錢來享受物質的問題,又陷入新的問題迴圈)

當人生卡住時,何不跳出「解決問題」的思維框架,搭建另一條學校不教我們的路:用「創造法」創造出想要的人生?

如何創造你想要的人生?

想創造你要的人生,就要聚焦在你想創造出「什麼」,而不是「怎麼創造」。創造法的四個步驟:

步驟1. 我在哪裡?

首先,客觀描述現在卡住的問題,不要放入情緒、理由、解釋和任何修飾,可以用「然後呢?」反問法,確保自己找到問題的核心。

以小鄭的例子,他覺得問題是「工作不適合自己」,但是找到適合的工作,一切問題就解決了嗎?有適合的工作,「然後呢?」下班時間呢?假日呢?其他方面呢?健康?家人?戀愛?財務呢?

這樣一層層剝洋蔥的問下去,會發現小鄭的現況其實是「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」,才會覺得工作不適合自己,做的不開心。

步驟2. 我想去哪裡?

第二個步驟,是「畫」出你想去的目的地,也就是你想創造什麼樣的人生。目的地是一個你真心想要、想要到「愛」的地方,唯有愛,才有動力想去創造。

此外,目的地是一個具體、能被畫出來的畫面,因為畫面的資訊含量最多。舉個例:也許你想要一間房子,是什麼樣的房子?都市裡的 Loft 公寓?還是稻田鄉村小屋?畫出來,除了具體呈現是什麼樣的房子,還能說出你想在哪裡生活。

一開始,你對目的地的想像一定是一片空白,請先隨意寫下零碎的想法,然後慢慢把零碎想法拼湊成一幅畫,別管合不合理、有沒有邏輯和可能性。

發想目的地時,請遵循3個原則:

1. 分辨「想要」和「需要」

很多人分不清楚「想要」和「需要」的差別。沒有「需要」的東西,就會活不下去,像是水、食物、維持溫飽的薪水;「想要」的東西,沒有也不會怎樣,例如更好的手機和電腦、成就感、優越感…

小鄭覺得工作不開心,「需要」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來解決問題,事實上只是「想要」,沒有適合的工作也死不了;但是他「真的想要」適合自己的工作嗎?更深入地想,小鄭「真的想要」當一個上班族嗎?想要到「愛」的程度嗎?

我們需要的其實不多,能吃飽、有水喝就足夠了,但是很多人把「想要」當成「需要」,認為沒有「想要」東西就活不下去,然後覺得自己別無選擇,於是永遠無法確認自己真心「想要」什麼、創造什麼。

2. 不要考慮可行性或合理性

如果只把能力所及的、合理的事當成選擇,等於是縮限選擇,然後以為自己沒有選擇

比方說,小鄭覺得「我只能找薪水更高的工作」,因為常理都是工作要越換越好、薪水要越來越高啊!也許適合小鄭的工作,薪水就是比較低,能因為這樣,就認為「找不到適合我的工作」嗎?

3. 我願意接受這個目的地嗎?

當概念逐漸具體,不斷問自己:「我願意接受這個目的地嗎?」只要有一秒鐘遲疑,就不是你真心想去的地方。

請重複發想,直到你畫出一個願意大喊:「我願意!」的畫面時,那就是你的目的地了。

步驟3. 我選擇要去__(目的地)__

當你畫出了你的目的地,請在心裡大聲對自己宣告:

「我選擇要去___(目的地)____!」

這個動作看似微不足道,在心裡會帶給你強大的動能。當你決定「選擇」某個選項,暗示了你是自由的,這個決定完全出自於你的意願,而且願意承擔決定的後果,也願意為了這個選擇努力。

法國行為科學家尼可拉斯.蓋岡及亞歷山卓.帕斯夸爾於2000年做了一項實驗,雇用兩組工讀生在賣場邀請路人填寫問卷。其中,A組只是請路人填問卷,B組則多加一句話:「趕時間也沒關係,可以不寫」,暗示路人擁有選擇的自由。

結果,B組一句話的力量,就讓問卷填寫率達到9成,比起A組多了快兩成!

當人意識到自己是自由、擁有選擇時,就會更有行動力、更有自信,所以不要跳過這個有點蠢的步驟,短短幾個字,就能在大腦創造十萬伏特的動力。

步驟4. 讓目的地帶領你做決定

「如何做」是創造過程中,最不重要的步驟,因為一但你有了目的地,就會知道做哪些事,能幫你前往目的地。

所以,小鄭,你的目的地是哪裡呢?你的人生想去哪裡?換一個適合的工作,能幫你前往目的地嗎?

不是解決,而是創造

創造法不只可以用來思考人生難題,更可以用來面對生活中的大小「卡住」:報告、論文卡住了,怎麼辦?認清自己卡在哪、重新聚焦想要的成果:一份完成的報告、宣告我選擇把報告完成,然後讓成果帶領決定,可能是尋找更多資料,或是暫時休息一下。

無論是大如人生、婚姻的難題,或是日常工作、學業的「卡住」,你要做的不是解決卡住,因為疏通了,未來還是會再度阻塞。「卡住」的時候,重新聚焦成果和目的地,用創造取代解決問題、繞過卡住的地方,才能達到你想要的結果。

人生是一張地圖,如果沒有目的地,擁有再多指南針、再先進的設備,終究都是在迷路。只有決定好你的目的地,才能知道怎麼走去。

推薦閱讀:《最小阻力之路》

最小阻力之路新版

這篇文章有幫到你嗎?有的話,請幫我點五個讚。幫助你是我寫文章的動力:

2 Comments

  1. 匿名訪客

    讚+5
    全心全力做好現在,或有能力未逮之時,還是努力keep going,因為時間總不等我….
    現在,專注於社會公益事工(NPO),祈盼盡一己微薄之力向前跨步…..
    雖無創新,也非解決問題 Just do it.
    謝謝妳深入的剖析和分享,讓我獲益良多 Thanks

    • 王木木

      你做的事情也非常有意義,就像我之前寫過的《無限賽局》《人生的意義》。我們被生下來的任務,就是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、幫助別人成功,而你正在實踐你的人生任務。請繼續加油下去吧!

發佈回覆給「王木木」的留言 取消回覆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