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響圈:把人生往上推的方法

young-male-boulderer-climbing-up-boulder-lombardy

你想把自己的人生再往上推嗎?

我相信你會來到這個網站,訂閱這份電子報,很可能是覺得現在的自己過得不夠好,不知道自己的目標,認為人生應該要過得更有意義,應該要站在更高的地方。

你一定想問,要怎麼做到?

要我說,我會建議你把注意力放在你的「影響圈」,而不是「關注圈」。


有兩個人,拿著一樣的薪水,擁有一樣的資歷和資源,他們共同在一個頤指氣使的主管底下工作。

第一個人每天狂罵主管、抱怨公司,工作好像只是賭一口氣,賭是自己先離職,還是主管先調走?

而第二個人,選擇不批評主管,而是盡量彌補主管的缺失,例如當主管又突發奇想,丟了一顆隕石過來,他就想辦法緩衝,替其他夥伴爭取多一點時間;如果被差遣提供資料,他就順道附上資料分析,並且根據分析結果提出建議,讓主管更信服,不會亂改決定。

幾年過去,第二個人受到公司器重,儘管受到同事訕笑,說他愛拍馬屁,他依然選擇做好輔佐角色,連公司總裁都很信任他;而第一個人還在同樣的位置,每天抱怨主管,而且還是沒離職。

這兩個人最大的差別,就是他們把注意力放在不同的地方


這個有點雞湯味的故事,是《與成功有約》書中的故事。作者史蒂芬柯維用這個故事,說明什麼是「關注圈」和「影響圈」。柯維認為,關注圈和影響圈是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關鍵之一。

什麼是關注圈?每個人都有自己關注的問題,像是健康、子女、事業、經濟狀況,這些都在關注圈的範圍內;

而影響圈是什麼?人生會遇到很多問題,有些事情是個人可以掌握,有些事則無能為力。把這些可以控制的事情圈起來,就形成了影響圈。

前面的故事裡,第一個人把注意力放在關注圈,也就自己無法控制的事:主管的壞脾氣、朝令夕改,如此才能讓自己成為受害者,不用為自己的錯誤和不用心負責任,因為千錯萬錯,都是 they 的錯;

第二個人則是把注意力放在影響圈,比起關注主管又改了什麼命令,更常思考「我還能做什麼?」在自己可控制的範圍內,把事情盡量做好,久而久之擴大了他的影響力。

作者在書中不斷強調,人要積極擴大影響圈,而不是擴大關注圈,別讓不可控制的事情控制自己的人生。

這讓我想到,寄信給我的 100 個讀者中,98 個人都曾經提到,先前的工作經驗是如何不順、如何想換工作卻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、人生目標到底是什麼,問我該怎麼做?

我給的答案不是請他們挑戰自己,或再忍耐一下,甚至是放手去旅行這種虛無飄渺的答案,而是請他們找出在「影響圈」裡,能走出去的第一小步是什麼?在自己能做到、能控制的範圍內,能做的第一件小事是什麼

答案可能只是閱讀一本人生思考的書、聽一場職涯發展的講座,甚至只是把目前遇到的難題寫下來,讓自己在書寫的過程中梳理人生經驗,這些都是自己可控制,也很容易做到的第一小步。

我自己走出人生迷惘的關鍵,是在失業期間,一次和朋友聊天中,被朋友的一句話點醒。如果我當時選擇繭居在家、怨天尤人,就不會有這次聚會,也不會有點醒我的一句話,更別說撕開蓋在人生道路上的黑布。

走出迷惘,必須有一個偶然與意外,但我們不需癡癡等待偶然與意外發生,而是可以自己創造的

前提是,你要把焦點落在可掌控的事情上,而不是關注無法控制的事:討厭的工作內容、糟糕的勞動環境,甚至是過去的自己。


你怎麼想,決定你怎麼看待這個世界,進而影響你做出什麼行動;數千百個行動累積起來,決定你活出怎樣的人生。

而人類和動物最大的不同,也是人類最珍貴的能力,是人類擁有「意識」,能自由選擇你怎麼想。

無論你處在人生什麼階段,是得意或失意,是就業或失業,是菜鳥或老鳥,只要你想把人生再往上推,就選擇專注在自己的影響圈,而非無法控制的關注圈。

努力做個有影響力的人,不要成為被影響的人,相信我,你看到的世界會不太一樣。


【後記】

你可能以為這禮拜的電子報是《與成功有約》的讀後感,其實,我還沒看完這本書!

一開始看到《與成功有約》這種鼓吹成功學的書名,不禁皺了眉頭,又是一本在講如何成為「成功人士」的書嗎?

開始閱讀後,我才理解這麼多人推薦這本書的原因:這本書不是在鼓吹追求名利,而是蘊藏了豐富的人生智慧,以至於我還沒看完,就迫不及待想把第一個習慣跟你分享,因為太有共鳴了!

書中提出的七個成功習慣,不是教你如何在職場勝出,或如何加速成為成功人士,而是教你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獨立個體、更好的和其他人互動。

如果你也有看過這本書,歡迎回信跟我分享你收穫最多的是哪個習慣?如果還沒看過,很推薦去翻翻看喔!


這篇文章有幫到你嗎?有的話,請幫我點五個讚。幫助你是我寫文章的動力:

留言

沒有留言,發表第一則留言...

    發佈留言

   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