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停止痛苦的比較心態?

近期收到了讀者 D 的來信:

讀完你推薦的迷惘書單,當下都正能量爆發,彷彿未來閃閃發亮。但是下一秒,只要身邊的人提到買房、看到別人在臉書上分享工作成就,或是朋友間相互比較存款、誰的伴侶經濟實力比較好…等等,正能量又瞬間蒸發了。

我不禁疑惑,追求一個喜歡的工作、得到心靈滿足,是不是只是天方夜譚?難道找尋自己的天命,只是童話故事嗎?

一開始,我以自己的經驗建議 D,他被「比較心態」綁架了,學著放下社會的期待,心靈才能自由與滿足。不過 D 回信跟我說:

那是因為你現在找到了你想要做的事情,以及生活中的平衡點,所以才能夠處之泰然。

好像有人在我頭上敲了一下。D 說的一點也沒錯,就是因為知道自己要什麼,才知道別人擁有的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。

但是,我也不是被雷打到、突然想到自己要什麼,才放下比較心態的。這篇文章要跟你分享,在我放下比較心態之前,經歷了哪三個階段?這要從我被資遣之前,升上主管的經歷開始說起…

階段一: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樣

28歲那年,我第一次體驗到,30歲前當上部門主管的風光,我也可以加入商業雜誌最愛寫的「30歲前成功人士」俱樂部了嗎?薪水足足漲了3成,手下多了一群小夥伴,每週直接對老闆做部門匯報。剛升職的時候,我認真覺得我走路都有風,颶風級的那種。

當上主管給我的體悟

幾個月之後,我發現:當主管,不像商業雜誌寫的那樣風光。

主管會議太多,上班時間都在開會馬拉松,自己的工作只能下班後做;主管不光要發揮自身專業,還要花很多心思處理複雜的人際問題:屬下覺得我處事不公、公司制度不合理、不願配合團隊工作進度。

下班後,我不是身體還在工作,就是腦袋還在工作:我該怎麼跟夥伴們溝通上級隕石般的新想法?如何在不傷害團隊士氣的情形下,提醒不配合的夥伴?如何在老闆和夥伴之間,當一塊稱職的夾心餅乾?

漸漸的,我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差:失眠、焦慮、情緒不穩、經常感冒。那些最愛吹捧成功人士的商業雜誌,怎麼沒告訴我成為30歲CEO、30歲百萬年薪、30歲美商主管的副作用啊?

當了主管後,我最大的體悟是:看似美好的事情,其實不是你想的那樣

社群濾鏡效應

行為經濟學家證實,快樂是比較出來的:當我有一個東西,你沒有,我立刻就從比較中得到優越感。網路和社群媒體的普及,推升了這種「優越感」的需求,所以人們只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好事,不分享壞事。

我的朋友 O,週末總愛在限時動態分享今天又去吃了哪家新餐廳,拍拍精緻餐點、點評一下口味,順便貶低其他名氣店家,彷彿只有造訪沒人知道的私房餐廳,最好還是預約熟客制,才是懂得品味生活的質感都市人。

如果你只看他的 IG,你會以為 O 是個有錢有閒的美食家。不過事實是,O 因為過度消費,屁股後面總是有一筆還不完的卡債,而他從來沒在 IG 提過這件事。

當我們被別人的「好」淹沒,也因為自卑而更焦慮,但當舞台上的主角,在白色聚光燈下展現成就時,坐在觀眾席的我們,看不到主角背後的陰影。光線越強,主角的陰影越濃

從不長的主管經歷中,我學會了:當別人大聲宣布他買車買房、工作成就、炫耀伴侶的經濟實力時,他不會告訴你:「風光背後,其實我過得蠻慘的」。

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樣。

階段二:學習課題切割

體認到濾鏡效應之後,第二個階段是開始學習課題切割。會接觸心理學家阿德勒的「課題切割」,就要回到不適合的主管經歷。

擔任將近一年的部門主管,老闆對我的領導表現不滿意,把我資遣了

對還戴著比較心態眼鏡的我,被資遣是何等恥辱的事情!我的職場成績單每一科都拿A+,最後卻被蓋上一個大大紅色的「不合格」印章,所有的努力都被否定了。被資遣的那段時光,是我人生中最低潮的時候。

為了排解低潮,我讀了《被討厭的勇氣》,成了擺脫比較心態的關鍵拼圖。

課題切割:為自己畫出守備防線

阿德勒主張,人生所有的煩惱與痛苦,都來自人際關係,因為人類天生就想被別人認同,所以我們會為了滿足別人期待,付出異常的努力。

社會愛給人亂貼的無數標籤,就是干涉他人課題的例子:模範生就是成績好、當班長、老師喜歡的人才能選上;唯有收集百萬年薪、外商工作和主管職的徽章,才能披上人生勝利的戰袍;媽媽就應該要有八隻手,可以邊洗衣、邊掃地、邊安撫孩子,再伸出兩隻手準備晚餐。

但是,要不要當模範生、要不要當人生勝利組,都是自己的選擇,以阿德勒的話說,那是個人的「課題」,莫須有的標籤、社會對我們的期待、買房、存款、經濟實力、工作成就,傳統上對「成功」的定義,通通都是社會價值觀踩線干涉我們的人生課題。

而我們為了想被認同,選擇放棄傾聽自己的內心,追隨社會的期待。

把阿德勒的課題切割,濃縮成一句話,就是:「誰要承受選擇的後果?」如果承受後果的人是你,別人就絕對不能左右你的決定,連你的父母都不能。明明不想考公職,父母卻逼你去考,父母會承受選公職的後果嗎?很明顯的絕對不是,此時父母就干涉你的課題了。

拔掉胡蘿蔔

被資遣之所以讓我痛苦,是因為我無法滿足社會對「成功人士」的期待,在職場成績單上,多了一條不良紀錄。但是我不想為了成為成功人士,犧牲我的個人時間和身體健康啊!

要能找到自己想要什麼,學會課題切割是非常關鍵的一步,如果不懂得切割課題,沒有為自己的人生畫上守備防線,我們就會忘記人生還有其他路可以走。

唯有拔掉別人掛在我們眼前的胡蘿蔔,才看得到胡蘿蔔之外的其他選擇。

第三階段:尋找自己「可能」要什麼

當我把過去別人塞進腦袋裡的期待排掉,我成為一塊新的海綿,準備好接收全新的視野。

想要什麼,不會拍兩下手就憑空變出來,你得先知道世界上有這種生活方式的存在,才能判斷自己想不想要。沒有看過釣魚竿的人,怎麼知道自己喜不喜歡釣魚?

所以我開始大量閱讀:理財書、勵志書、小說…等等,探索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,從中篩選出「可能想要」的生活,再深入了解這些「可能想要」,逐漸描繪出理想生活的草稿。

走到這一步,他人期待和比較心態,隨著我的蛻皮,一起離開我了。沒有這兩條勒住心靈的繩索,重生的我才能好好坐下來,聽聽內心的我到底想說什麼。

後來,看到朋友在 IG 分享精緻美食、高級餐廳的質感都市生活,我會想到他其實正在做金錢的奴隸,上班很辛苦吧?

臉書朋友分享他拿到歐洲永久工作簽,我會想:真偉大,願意放棄台灣的家人、朋友、便宜美食和健保,一個人在國外生活,不是想像中那麼輕鬆…;

看到部落格經營比我好的作家、跟我同年紀買房的朋友、投資賺錢的人,我會思考能向他學習什麼?

這樣算是放下比較心態了嗎?我不知道,但是看到過得比我好的人,我不會再說:憑什麼?

別人的成功,不一定是你的成功

被資遣後,下一份工作的表現還算不錯,不過某次和部門大主管面談時,他覺得我的工作態度不夠積極。所謂的不夠積極,是沒有和其他同事一樣,主動加班、工作到半夜、不和同事一起吃午餐。

他說:「如果你能和其他同事一樣,以你的資質,在我們公司其實可以很成功的。」

我反問他:「什麼是成功?」

他有點驚訝,愣了一下:「嗯…是啦,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都不一樣,不過我覺得……..」

後面大主管說了什麼我不記得了,我只記得當下我看著大主管的嘴巴在動,卻被我按了靜音。

那一刻,我明白了:對現在的我來說,升遷、賺錢、在職場上呼風喚雨,已經不是我的「成功」了。

當你放下比較心態,你會明白:別人的成功,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成功

解放自己的心吧!


這篇文章有幫到你嗎?有的話,請幫我點五個讚。幫助你是我寫文章的動力:

留言

沒有留言,發表第一則留言...

    發佈留言

   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